细菌 “变身” 培养肉 “救星”?这项研究有新发现!
细菌 “变身” 培养肉 “救星”?这项研究有新发现!
在全球肉类需求飙升、环境压力日益沉重的当下,培养肉作为传统肉类的 “绿色替身”,备受关注。不过,培养肉生产过程中,有个 “老大难” 问题 —— 昂贵又不稳定的胎牛血清(FBS),它就像一块巨石,压在培养肉商业化的道路上。
最近,一项发表于《Food Research International》的研究,或许找到了撬动这块巨石的 “杠杆”。研究团队大胆将目光投向微生物裂解物,试图从这些微小生物中挖掘出培养肉培养基的 “宝藏成分”。他们对多种微生物 “下手”,包括大肠杆菌、芽孢杆菌、酿酒酵母等,通过机械裂解获取它们的 “精华”—— 裂解物,并对其进行了全面 “体检”,微生物处理方式如下图1所示。结果发现,革兰氏阴性菌和酵母的裂解物蛋白质含量更高,这就像是找到了一群 “潜力股”。
图1 裂解物筛选的工作流程
接着,研究人员用牛卫星细胞(iBSCs)和鲭鱼细胞(Mack1)对这些裂解物进行 “海选”。在血清 - free 或低血清环境下,不同裂解物对细胞生长的影响大不相同。酿酒酵母裂解物能助力 Mack1 细胞生长,可看作是 “小惊喜”;而创伤弧菌裂解物对 iBSCs 的促进作用,堪称 “大彩蛋”。经过多次试验,研究人员发现,逐步提高创伤弧菌裂解物浓度,能让 iBSCs 的生长速率大幅提升,优化后的 VN40 培养基更是表现卓越,细胞在其中的生长速度和在含 FBS 的培养基中相差无几,且细胞活力更高。
从机理上看,VN40 培养基的成功 “暗藏玄机”。其裂解物中的高分子量蛋白质和低分子量代谢物 “携手合作”,共同促进 iBSC 细胞增殖。进一步剖析发现,裂解物中含有芳香族氨基酸、嘌呤衍生物等关键物质。这些物质在细胞内 “各显神通”,芳香族氨基酸参与蛋白质合成和细胞信号传导,嘌呤衍生物为 DNA 和 RNA 合成 “添砖加瓦”,让细胞在无血清环境下也能茁壮成长。
更令人惊喜的是,VN40 培养基不仅性能优越,成本还十分亲民,如图2所示。在实验室规模下,与 FBS 相比,使用 VN40 培养基能让成本大幅降低,这对于培养肉产业来说,无疑是个振奋人心的好消息。
不过,研究人员也很清醒,他们知道 VN40 培养基还有优化空间,裂解物中某些成分在高浓度下可能对细胞有害,后续还需精准调控。但无论如何,这项研究为培养肉产业点亮了一盏明灯,让我们离 “人人都能轻松吃上培养肉” 的未来又近了一步。
图2 不同培养基的成本构成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foodres.2024.115633
上一篇:废水耐药监测新突破:CRPA检测的高效标准化流程
下一篇:基因与激素的博弈:rolA如何在植物细胞中赢得平衡?
1、凡本网所有原始/编译文章及图片、图表的版权均属微生物安全与健康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联系取得授权后转载。
2、凡本网未注明"信息来源:(微生物安全与健康网)"的信息,均来源于网络,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仅供网友学习参考使用并不代表本网同意观点和对真实性负责,著作权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无意侵犯版权,如有侵权,请速来函告知,我们将尽快处理。
3、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www.mbiosh.com
联系方式:020-87680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