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DNA纳米聚集体:30分钟快速检测环状RNA,精准识别肺癌分期及亚型
新型DNA纳米聚集体:30分钟快速检测环状RNA,精准识别肺癌分期及亚型
研究背景
环状RNA(circRNA)是一类具有闭合环状结构的非编码RNA,因其高稳定性、组织特异性表达及在癌症中的关键调控作用(如作为miRNA海绵、调控基因转录)而备受关注。例如,circSATB2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显著高表达,且与肿瘤生长、迁移和侵袭密切相关,是潜在的肺癌诊断标志物。现有circRNA检测技术(如Northern blot、RNA测序、qRT-PCR)普遍存在操作复杂、耗时长(数小时至数天)、灵敏度低(纳摩尔级)或设备依赖性强等问题,难以满足临床快速、精准诊断的需求。例如,基于杂交链式反应的荧光传感器需3小时完成检测,而电化学传感器甚至需要长达35小时的制备流程。
研究原理
研究团队设计了一种回文序列自组装的DNA纳米球(DS)(图1A)。该结构仅需单链DNA(含4段回文序列)通过简单退火即可形成,无需复杂序列设计或外源性探针。DNA纳米球不仅具有高密度和抗降解性,还能作为支架锚定功能化发夹探针(HP),形成DS-HP复合物(DSH)。
circSATB2触发的级联信号放大主要包括:
1. 靶标识别:circSATB2通过反向剪接位点(BSJ)与HP杂交,暴露HP中原被封闭的回文序列(图1B)。
2. 交联与延伸:相邻DSH的回文序列通过分子间杂交形成自锁结构,随后在Klenow Fragment(KF)聚合酶作用下启动延伸反应,释放circSATB2并循环触发下一轮反应,最终形成网状交联的DNA纳米聚集体(图1D)。
3. 信号输出:HP上标记的Cy5荧光基团与淬灭剂BHQ2分离,荧光恢复,信号强度与circSATB2浓度正相关。
图1:DNA纳米球的自组装及circSATB2检测原理
研究亮点
1. 极速检测:30分钟完成,灵敏度达飞摩尔级
- 检测时间:传统方法需3小时以上,而该技术仅需30分钟(图2B)。
- 灵敏度:检测限低至77.56 fM,较qRT-PCR(皮摩尔级)提升千倍(图3A-B)。
图2:DSH纳米探针的动力学行为与抗降解能力
图3 检测性能
- 单细胞灵敏度:可检测单个肺癌细胞中的circSATB2(图4C)。
图4 细胞中的检测应用
2. 精准区分肺癌分期与亚型
- 临床样本验证:成功区分健康人群与肺癌患者(AUC=1),并精准识别I/II/III期及IA1/IA2/IA3亚型(图5D-E)。
- 肿瘤大小相关性:circSATB2表达水平与肿瘤直径正相关(IA1<1 cm < IA2<2 cm < IA3<3 cm < IB<5 cm)(图5G-H)。
3. 卓越的抗降解能力与稳定性
- 抗血清降解:DSH纳米结构在5%胎牛血清(FBS)中稳定12小时,而游离探针3小时即降解(图2C-D)。
- 长期储存:DNA纳米聚集体在4°C下保存24小时信号无衰减(RSD=2.51%)。
效果及展望
该研究具有极大的临床应用潜力,比如高灵敏度与快速检测特性适用于肺癌高危人群的早期筛查;也可以对疗效进行检查监测,比如通过circSATB2水平动态评估化疗或靶向治疗响应(图4E-F);也可辅助病理学实现肺癌的精准分型,指导个性化治疗方案。后续研究可以考虑多标志物联检,通过设计不同HP探针,可同步检测多种circRNA或mRNA;也可探索与其他癌症的适配使用,调整靶标序列后,有望应用于乳腺癌、结直肠癌等circRNA相关癌症的检测。
图5:临床样本中circSATB2的检测与肺癌分期
这项研究通过巧妙的DNA纳米工程,突破了传统circRNA检测的技术瓶颈,为肺癌的精准诊断提供了高效、可靠的工具。未来,随着临床验证的推进和技术优化,该平台有望成为癌症分子诊断领域的“规则改变者”,推动液体活检和精准医疗的进一步发展。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bios.2025.117564
上一篇:突破性进展!新型荧光生物传感器PancACe助力细胞代谢研究
下一篇:抗生素检测新突破!便携式生物传感器实现牛奶中痕量抗生素残留快速筛查
1、凡本网所有原始/编译文章及图片、图表的版权均属微生物安全与健康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联系取得授权后转载。
2、凡本网未注明"信息来源:(微生物安全与健康网)"的信息,均来源于网络,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仅供网友学习参考使用并不代表本网同意观点和对真实性负责,著作权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无意侵犯版权,如有侵权,请速来函告知,我们将尽快处理。
3、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www.mbiosh.com
联系方式:020-87680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