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携式高熵合金纳米酶探针:比色法快速检测水果新鲜度

便携式高熵合金纳米酶探针:比色法快速检测水果新鲜度

原创
来源:余树波
2025-06-13 10:24:07
19次浏览
分享:
收藏
核心提示:水果新鲜度是消费者和食品行业关注的核心问题,直接影响营养价值和食用安全。然而,传统检测方法如高效液相色谱(HPLC)成本高昂且难以现场应用。近日,徐州医科大学在《Food Chemistry》发表最新研究,开发出一种基于高熵合金(HE-alloy)纳米酶的便携式比色传感器,可在1分钟内快速评估水果新鲜度,并区分自然成熟与人工催熟的水果,为食品安全监测提供了高效、低成本的新工具。

技术原理

该传感器的核心是一种由五种金属元素(CuZnCoNiFe)组成的高熵合金纳米酶。通过共沉淀法合成,这种纳米酶具有优异的类过氧化物酶(POD)活性,能够催化TMB3,3',5,5'-四甲基联苯胺)与H₂O₂的显色反应,生成蓝色产物。颜色的深浅与水果中抗氧化剂的含量成反比,从而直观反映水果的新鲜度。结合智能手机RGB分析技术,用户只需拍摄显色图像,即可通过R值实现定量检测。

原理示意图如下:

1:用于检测水果新鲜度的HE合金纳米酶探针示意图

创新亮点

高效催化性能:高熵合金纳米酶的催化活性显著优于传统单金属催化剂,在pH 425℃条件下,其反应速率(V_max)达到34.16×10-6 mM/s,是Fe催化剂的3倍,甚至在低温(0℃)仍保留40%活性。

高灵敏度与抗干扰性:传感器对抗坏血酸(AA)、阿魏酸(FA)等抗氧化剂的检测限低至0.6-1.0 μM,线性范围覆盖5-500 μM,且蛋白质、氨基酸等干扰物的影响可忽略。

便携与快速检测:通过纸基传感器设计,用户只需滴加果汁并等待1分钟,即可通过智能手机完成检测,操作简单,适合现场应用。

2 (a)基于HE-alloy过氧化物酶纳米酶的抗氧化剂比色检测示意图;(b) AA(抗坏血酸)、FA(阿魏酸)和EGCG(表没食子儿茶素)的化学结构。在不同浓度下,CuZnCoNiFe催化TMBHO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c) AA存在时的吸收光谱、(f) FA存在时的吸收光谱、(i) EGCG存在时的吸收光谱。对应的分析结果:(d)(g)(j) 分别为图(c)(f)(i)652 nm处吸光度随AAFAEGCG浓度的变化关系;(e)(h)(k) 分别为图(c)(f)(i)的线性校准曲线,浓度范围依次为:AA10100 μMFA20100 μMEGCG580 μM。所有图中的误差条代表3次独立测试的标准偏差。

实际应用效果

在橙子、草莓和猕猴桃的测试中,传感器成功区分了自然成熟与人工催熟的样品,检测回收率达87.69%-120.49%,重复性良好(RSD<5.5%)。这一技术不仅适用于水果新鲜度评估,未来还可拓展至农药残留或重金属检测领域。

3 (a) 基于HE-alloy纳米酶的纸基传感器比色检测原理示意图。不同水果的检测对比:(b) 自然成熟水果(从上至下:橙子、草莓、猕猴桃)、(c) 人工催熟水果(从上至下:橙子、草莓、猕猴桃)。RGB模型中R值对比分析:(d) 自然成熟与人工催熟橙子的R值对比、(e) 自然成熟与人工催熟草莓的R值对比。(f) 自然成熟与人工催熟猕猴桃的R值对比。注:所有图表中的误差条均代表3次独立测试的标准偏差。

未来展望

研究团队表示,未来将进一步优化高熵合金的元素组合(如引入贵金属提升灵敏度),并开发集成化微型设备,结合人工智能算法提升分析精度。这一创新策略为食品安全监测的智能化、便携化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结语

这项研究通过多金属协同效应和纳米酶技术,实现了水果新鲜度的快速、低成本检测,为消费者和食品行业提供了实时质量评估的新工具。随着技术的不断完善,其应用范围将进一步扩大,推动食品安全监测迈向更高水平。

参考文献:Liu Y, Zhang J, Xia W, Chen Y, Huan G, Li C, Xu Z, Liu Z, Zhu S, Xue Z, Liu Y, Yang D. Portable colorimetric probe based on high-entropy alloy nanozyme for rapid detection of fruit freshness. Food Chem. 2025 Aug 15;483:144345. doi: 10.1016/j.foodchem.2025.144345. Epub 2025 Apr 14. PMID: 40250293.

  • 上一篇:磁固定双功能单体分子印迹传感器:食品中噻苯达唑的精准检测
  • 下一篇:探索结直肠癌检测新方法:电化学细胞-SELEX监测技术及其应用
网站声明

1、凡本网所有原始/编译文章及图片、图表的版权均属微生物安全与健康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联系取得授权后转载。

2、凡本网未注明"信息来源:(微生物安全与健康网)"的信息,均来源于网络,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仅供网友学习参考使用并不代表本网同意观点和对真实性负责,著作权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无意侵犯版权,如有侵权,请速来函告知,我们将尽快处理。

3、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www.mbiosh.com

联系方式:020-87680942

评论
全部评论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