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融合技术革新花生黄曲霉毒素 B1 检测:CNN 模型实现高精度无损分析

数据融合技术革新花生黄曲霉毒素 B1 检测:CNN 模型实现高精度无损分析

原创
来源:李康倩
2025-07-03 16:05:53
26次浏览
分享:
收藏
核心提示:江苏大学与浙江水利水电学院联合在《Spectrochimica Acta Part A:Molecular and Biomolecular Spectroscopy》提出一种基于特征级数据融合的卷积神经网络(CNN)模型,首次实现近红外(NIR)与拉曼光谱数据的深度整合,为花生中黄曲霉毒素 B1(AFB1)的高精度检测提供全新方案。该技术突破传统检测方法的耗时、破坏性局限,为食品中真菌毒素的现场快速检测提供可推广的无损分析范式。

研究背景:食品安全与检测技术的双重挑战:

花生作为全球重要的经济作物,其储存过程中因霉菌污染产生的黄曲霉毒素 B1AFB1)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隐患。AFB1 化学性质稳定,需 269℃以上高温才能降解,且具有极强的毒性和致癌性,急性中毒可导致发热、呕吐、肝脾肿大甚至猝死。传统检测方法如薄层色谱(TLC)、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和高效液相色谱(HPLC)虽被广泛应用,但存在操作繁琐、依赖专业人员、样品前处理复杂等缺陷,难以满足现场快速检测需求。

光谱无损检测技术的兴起为突破这一困境带来希望。近红外光谱(NIR)可通过分析样品对特定波长光的吸收或反射特性,获取其化学组成信息;拉曼光谱则通过检测拉曼散射光,揭示物质分子结构特征。二者在农业与食品领域已用于营养成分、水分含量等检测,但将其数据融合用于 AFB1 定量检测的研究尚属空白。。

 技术创新:数据融合与深度学习的协同突破

(一)多源光谱数据的融合策略

研究团队设计了数据级与特征级两种融合模式。数据级融合直接将 NIR 与拉曼光谱数据串联,形成更全面的数据集;特征级融合则先分别提取两类光谱的特征,再进行深度整合。实验采用便携式 NIR 光谱仪(波长范围 955.773~1702.646 cm¹)和拉曼光谱仪(波长范围 200~3100 cm¹),采集 100 份不同霉菌污染程度的花生样品光谱,通过最小二乘平滑滤波去除背景噪声,并采用光谱强度增强、添加高斯噪声等方法进行数据扩增,生成 400 份样本的训练集。

(二)CNN 模型的架构设计

针对 NIR 与拉曼光谱数据维度差异(NIR 128 个波长变量,拉曼含 2901 个波长变量),研究团队优化了 CNN 网络结构。模型包含卷积层、池化层、全连接层、激活层和 Dropout 层,其中拉曼光谱模型因数据维度更高,采用更多卷积和池化层以提取特征并降低维度。特征级融合模型通过并行处理两类光谱的特征提取结果,实现信息互补。

(三)多维度模型评估体系

研究采用预测均方根误差(RMSEP)、预测相关系数(Rp)和相对预测偏差(RPD)作为评估指标。测试集 1(含 120 份扩增光谱)和测试集 2(含 25 份原始光谱)的结果显示:特征级融合模型在测试集 2 中的 Rp 0.9890RMSEP 24.5021 μgkg¹,RPD 7.6506,表明模型具有优异的预测精度和泛化能力。相比之下,单一 NIR 模型的 Rp 0.9028,拉曼模型仅为 0.8542,数据级融合模型的 Rp 0.9581,特征级融合的优势显著。

1检测方案

2. 花生样品的拉曼光谱 (B

 核心发现:特征级融合为何成为 “最优解”

(一)光谱信息的互补性验证

NIR 光谱对 AFB1 分子中的 C-HN-HO-H 等官能团振动敏感,而拉曼光谱能捕捉分子骨架的特定振动模式。特征级融合通过深度学习自动提取两类光谱的互补特征,例如 NIR 提供的化学组成信息与拉曼揭示的分子结构信息形成 “光谱拼图”,使模型能更全面地识别 AFB1 的化学特征。实验数据显示,特征级融合模型的 RPD 值是单一拉曼模型的 2.73 倍,证明其对光谱信息的利用效率显著提升。

(二)抗干扰能力与泛化性突破

通过数据增强技术,模型在训练阶段接触到更多样化的光谱变异,有效降低了过拟合风险。测试集 2 中仅包含原始光谱,模型仍保持 Rp=0.9890 的高精度,表明其对真实检测场景的适应性。这种鲁棒性源于特征级融合对核心光谱特征的提炼能力,即使在噪声干扰下也能准确识别 AFB1 信号。

(三)检测效率与精度的双重提升

传统 HPLC 检测单个样品需 2-3 小时,且需破坏样品;而该技术通过便携式光谱仪结合 CNN 模型,可在 10 分钟内完成无损检测。更重要的是,特征级融合模型将 RMSEP 控制在 20 μgkg¹ 以下,达到欧盟规定的食品中 AFB1 检测限(2 μgkg¹)的 10 倍以内,满足商业检测的高精度需求。

3.CNN 在数据级 (A) 和特征级 (B) 的架构。

应用前景:从实验室到产业一线的跨越

(一)食品供应链的全程监控

该技术可集成到花生收购、仓储、加工等环节,实现 AFB1 的实时在线检测。例如在粮仓入口部署便携式光谱仪,通过无线传输将数据导入云端 CNN 模型,10 分钟内即可完成批次花生的安全筛查,大幅提升供应链效率。

(二)真菌毒素检测的技术范式

研究证实了数据融合与深度学习在光谱检测中的优越性,为其他真菌毒素(如黄曲霉毒素 G1、呕吐毒素等)的检测提供方法论参考。团队已计划将该模型扩展至玉米、小麦等作物,构建多毒素检测的通用框架。

(三)便携式检测设备的升级

基于研究成果,可开发集成 NIR 与拉曼光谱模块的掌上检测终端,配合轻量化 CNN 模型,实现 “采样 - 检测 - 报告” 的全流程现场化。这种设备有望在基层质检机构、农贸市场等场景普及,填补目前现场检测技术的空白。

原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16/j.saa.2025.126216

  • 上一篇:双模检测新突破:自供电传感平台实现棒曲霉素超灵敏检测
  • 下一篇:超灵敏气体传感器:硼烯与BC₂N量子点混合维度异质结构的突破性进展
网站声明

1、凡本网所有原始/编译文章及图片、图表的版权均属微生物安全与健康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联系取得授权后转载。

2、凡本网未注明"信息来源:(微生物安全与健康网)"的信息,均来源于网络,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仅供网友学习参考使用并不代表本网同意观点和对真实性负责,著作权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无意侵犯版权,如有侵权,请速来函告知,我们将尽快处理。

3、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www.mbiosh.com

联系方式:020-87680942

评论
全部评论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