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无扩增检测技术:磁珠与 AI 赋能食源性病原体多重快速筛查

新型无扩增检测技术:磁珠与 AI 赋能食源性病原体多重快速筛查

原创
来源:杨融
2025-07-03 16:41:49
33次浏览
分享:
收藏
核心提示:一项发表于《Nature Food》的研究提出了基于嗜热梭菌 Argonaute 蛋白(CbAgo)和磁性微珠的数字检测平台(d-MAGIC),首次实现无 DNA 扩增条件下对三种食源性病原体的多重超灵敏检测。该技术通过 CbAgo 的两步精准切割机制识别靶核酸,结合荧光编码磁珠与人工智能(AI)图像解码,将检测限降至 6-7 CFU/mL,检测范围覆盖 10¹-10⁷ CFU/mL,并在 100 份实际食品样品中与 qPCR 达成 R²>0.93 的一致性。

全球每年约有 6 亿人因食用被致病菌污染的食品而患病,其中 42 万人不幸死亡。这些隐藏在生肉、海鲜、鸡蛋中的健康杀手,传统检测方法往往力不从心:微生物培养需要 2 5 天才能出结果,根本无法应对紧急情况;PCR 检测虽灵敏却像复印机,容易被空气中的 DNA 污染,还必须依赖实验室环境;新兴的数字 PCR 技术精度高,却因需要昂贵的微流控芯片,难以在基层检测中普及。开发快速、准确又易于操作的多重检测技术,成为全球食品安全领域亟待突破的难题。

d-MAGIC 技术的核心在于三大创新设计:首先是一把特殊的生物剪刀,它能精准识别病菌的遗传物质。这把剪刀从细菌中提取而来,会拿着特制的图纸(一段特定的 DNA 片段)去寻找目标病菌,找到后分两步剪断病菌的 DNA,每剪断一次就会释放出一个荧光信号,病菌越多,荧光就越强。其次是一种会发光的磁性珠子,它的表面就像布满了粘钩,能牢牢挂上荧光分子,而且挂的数量是传统方法的 3 倍,就像把微弱的信号放大,让信号变得一目了然。最后是一套智能眼睛系统,它通过显微镜给珠子拍照,再用 AI 算法自动计算出病菌的浓度,不仅比人工计数快 100 倍,还更准确。

1 |基于可编程磁珠辅助成像转码系统的 Ago 蛋白介导数字核酸生物传感器示意图。aCbAgo 介导的两步精准切割反应原理(蛋白质数据库(PDB)编号 6QZK)。bMB-TA-SA 偶联物的合成及与 FQ 报告子结合以实现荧光编码。c,荧光编码成像及 AI 介导的 MB 偶联物计数解码示意图。

从技术原理示意图中可以清晰看到整个检测过程:第一步是生物剪刀精准剪断病菌 DNA,第二步是磁性珠子收集荧光信号,第三步是智能眼睛拍照计算数量。显微镜下还能看到,磁性珠子表面在修饰后变得粗糙不平,这正是成功挂上发光分子的标志。实验数据显示,这种技术对三种病菌的检测范围能从每毫升 10 个菌到 1000 万个菌,而且只有目标病菌才会触发明显的荧光信号,其他细菌几乎没有干扰,就像认亲一样精准。

这项技术彻底改变了传统检测的困境:不需要扩增 DNA,省去了容易污染的步骤,从取样到出结果只需 2 小时;一次能同时检测三种病菌,效率大大提升;在真实的虾、鸡蛋、冻鸡肉等样品检测中,结果与传统 PCR 方法高度吻合,即使样品中存在其他细菌,也不影响检测准确性。

2 使用d-MAGIC进行单一食源性病原体检测;图 2a 展示了 CLSM 原始图像经 Panda 算法处理后,磁珠信号被精准识别的过程(origin→mask→output),图 2b-d 表明三种病原体在 10¹~10⁷ CFU/mL 浓度范围内呈良好线性响应,检测限低至 6~7 CFU/mL,图 2e-g 显示非靶病原体(如大肠杆菌、副溶血弧菌)信号低于靶细菌的 13%,图 3h-j 证实三种病原体的 gDNA 无交叉反应,仅靶 DNA 触发显著荧光信号,综上可见,该检测方法具有检测范围广、灵敏度高、抗干扰能力强且特异性好的特点。

3   利用 d-MAGIC(三角形)和 qPCR(圆形)对样品进行的实际样品分析。d,对活虾(编号 1-20)和冻虾(编号 21-40)中食源性病原体的检测分析。a,样品中检测流程的示意图。ed-MAGIC qPCR 的准确性比较。数据代表三次重复(n=3)的平均值 ± 标准差,适用于实际样品(PDB 代码 6QZK)。b,鸡蛋样品分析。c,鸡肉样品分析。

未来,这项技术有望成为守护食品安全的全能卫士:在农产品采收时,能当场检测蔬菜是否带菌;在冷链运输中,定时监测冻肉是否变质;甚至在家庭厨房,也可能出现小型检测盒,让普通人也能轻松检测剩菜是否安全。它不需要专业实验室,未来可能做成便携设备,让食品安全检测从实验室走向田间地头、超市厨房,真正从源头守护每个人的餐桌安全。

原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38/s43016-024-01082-y

  • 上一篇:暂无
  • 下一篇:Nature子刊 | smRandom-seq:微生物转录组的单细胞视角
网站声明

1、凡本网所有原始/编译文章及图片、图表的版权均属微生物安全与健康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联系取得授权后转载。

2、凡本网未注明"信息来源:(微生物安全与健康网)"的信息,均来源于网络,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仅供网友学习参考使用并不代表本网同意观点和对真实性负责,著作权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无意侵犯版权,如有侵权,请速来函告知,我们将尽快处理。

3、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www.mbiosh.com

联系方式:020-87680942

评论
全部评论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