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AIE荧光材料的HCR信号放大生物传感器:鼠伤寒沙门氏菌的高灵敏度检测
基于AIE荧光材料的HCR信号放大生物传感器:鼠伤寒沙门氏菌的高灵敏度检测
在食品安全领域,食源性病原体的快速、灵敏检测一直是研究热点与难点。近期,一项创新性研究成果为这一难题带来了新的解决方案。研究人员开发出了一种基于聚集诱导发射(AIE)材料和杂交链反应(HCR)的荧光生物传感器,专门用于检测鼠伤寒沙门氏菌(S.Typhimurium),其检测限低至2 CFU/mL,且在牛奶样本中表现出良好的应用潜力。
研究背景:食源性病原体检测的挑战与需求
沙门氏菌是一种广泛存在的食源性病原体,能够引发人类腹痛、腹泻、发热等症状,严重时甚至可能导致死亡。它容易污染肉类、蛋类、牛奶等食品,且其致病性极低,仅需一个菌落形成单位(CFU)就可能引发感染。传统的检测方法如细菌培养、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化学发光免疫分析(CLIA)、荧光免疫分析(FIA)和聚合酶链反应(PCR)等,虽各有优势,但在灵敏度、操作简便性、检测速度等方面存在局限性。例如,传统ELISA虽操作简便、特异性高,但灵敏度较低,难以满足对低浓度病原体的检测需求。
创新技术:AIE材料与HCR的结合
在这一研究中,研究人员巧妙地将AIE材料与HCR技术相结合,构建了一种新型的荧光生物传感器。AIE材料是一类特殊的荧光材料,具有在聚集状态下发光增强的特性,解决了传统有机染料在聚集时易猝灭的问题。而HCR是一种无需酶参与的信号放大技术,通过特定的DNA发夹结构的杂交反应,实现信号的指数级放大。具体而言,研究人员首先利用生物素标记的兔多克隆抗体和鼠单克隆抗体,通过夹心ELISA法将目标S. Typhimurium固定在96孔板上。随后,生物素标记的启动子DNA与免疫复合物结合,触发HCR。HCR过程中产生的大量生物素标记的双链DNA能够结合大量的碱性磷酸酶标记的链霉亲和素(ALP-AV)。最终,ALP催化TPE-FFYp的去磷酸化反应,生成的TPE-FFY聚集并发出强荧光信号,从而实现对S. Typhimurium的高灵敏检测。
图1 结合AIE材料与HCR扩增的鼠伤寒沙门氏菌定量检测方法示意图。
研究成果:高灵敏度与特异性的检测方法
线性范围与检测限:该荧光生物传感器对鼠伤寒沙门氏菌的检测范围为10-10⁵ CFU/mL,检测限低至2 CFU/mL,满足食源性病原体的感染限值要求。
图2 (A)所提出的方法在鼠伤寒沙门氏菌浓度递增情况下的荧光光谱。(B)荧光强度与鼠伤寒沙门氏菌浓度的线性关系。
灵敏度优势:与其他检测方法相比,其灵敏度优于比色法,且与荧光法和电化学方法相当甚至更优。例如,比色法中基于AuNPs的方法检测限为1×10³ CFU/mL,而该方法检测限仅为2 CFU/mL。
表1 鼠伤寒沙门氏菌检测多种方法的比较
特异性和抗干扰能力强:在多种干扰菌存在的情况下,只有当目标菌鼠伤寒沙门氏菌存在时,才会产生显著的荧光信号增强,表明该方法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和抗干扰能力。
图3 该方法在以下细菌存在时的荧光强度:大肠杆菌(1)、金黄色葡萄球菌(2)、枯草芽孢杆菌(3)、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4)、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5)、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6)、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7)、大肠杆菌+鼠伤寒沙门氏菌(8)、金黄色葡萄球菌+鼠伤寒沙门氏菌(9)、枯草芽孢杆菌+鼠伤寒沙门氏菌(10)、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鼠伤寒沙门氏菌(11)、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鼠伤寒沙门氏菌(12)、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鼠伤寒沙门氏菌(13)、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鼠伤寒沙门氏菌(14)。实验条件:鼠伤寒沙门氏菌浓度为103 CFU/mL;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枯草芽孢杆菌的浓度分别为104 CFU/mL。
实际样品检测效果好:在5倍稀释的牛奶样品中进行加标检测,回收率为97.16%-117.4%,相对标准偏差(RSD)为1.58%-7.20%,且能检测到10 CFU/mL的目标菌,而传统ELISA在此浓度下无法检测,显示出该方法在实际样品检测中的潜力。
表2 基于TPE-FFYp和HCR的ELISA与传统ELISA对5倍稀释牛奶样品中不同浓度鼠伤寒沙门氏菌的检测结果
实际应用前景与意义
这项研究不仅为S. Typhimurium的检测提供了一种高灵敏度、高特异性的新方法,而且其基于AIE材料和HCR的设计理念也为其他食源性病原体的检测提供了新的思路。这种方法有望在食品安全检测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尤其是在快速筛查和现场检测方面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进一步优化和改进,该技术有望实现对多种食源性病原体的同时检测,为保障食品安全和公众健康提供更有力的技术支持。
总之,这项基于AIE材料和HCR的荧光生物传感器的研究成果,为食源性病原体检测领域带来了新的突破。其高灵敏度、高特异性和良好的实际应用潜力,预示着该技术在未来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广阔前景。
参考文献:
Chen C, Zhang M R, Deng Y, et al. An off–on fluorescent biosensor for Salmonella enterica subsp. enterica serovar Typhimurium detection by hybridization chain reaction and alkaline phosphatase-mediated aggregation-induced emission[J]. Microchemical Journal, 2025, 209: 112725.
上一篇:纳米坑等离子体传感器平台:广谱病毒检测的新希望
下一篇:细菌无处逃!万古霉素-MOF传感器的比色荧光“捕菌+消杀”术
1、凡本网所有原始/编译文章及图片、图表的版权均属微生物安全与健康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联系取得授权后转载。
2、凡本网未注明"信息来源:(微生物安全与健康网)"的信息,均来源于网络,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仅供网友学习参考使用并不代表本网同意观点和对真实性负责,著作权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无意侵犯版权,如有侵权,请速来函告知,我们将尽快处理。
3、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www.mbiosh.com
联系方式:020-87680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