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药敏的‘光信号报告’:40分钟破解尿路感染用药难题

细菌药敏的‘光信号报告’:40分钟破解尿路感染用药难题

原创
来源:邹晶晶
2025-07-11 10:27:39
122次浏览
分享:
收藏
核心提示:本研究开发了一种基于CuO纳米颗粒的自校准化学发光传感器,40分钟内可直接从临床尿液样本中检测尿路感染主要致病菌对不同抗生素的敏感性。该传感器利用细菌过氧化氢酶活性变化及对过氧化氢的响应,通过自校准机制消除细菌浓度影响,无需细菌定量。这一技术为精准开具抗生素处方提供快速依据,有望提高治疗效率并减少抗生素滥用。

尿路感染(UTIs)是常见的复发性感染,可轻可重,甚至危及生命。在美国,其每年导致近1050万次门诊、300万次急诊和40万次住院,估计年成本约48亿美元。临床通常用抗生素治疗,但细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各异,经验性用药易导致治疗无效,还会引发抗生素耐药性。2022年中国抗菌监测网数据显示,大肠杆菌对头孢他啶、头孢吡肟的耐药率均超20%。传统抗生素敏感性测试(AST)需分离培养细菌,耗时且昂贵。现有新型快速AST平台存在局限:部分仅测少数抗生素且成本高,部分依赖复杂仪器,多数需细菌定量,易致误差。鉴于上述背景,本研究旨在开发一种快速、精准、易用的表型AST方法。通过构建自校准化学发光传感器,利用致病菌的过氧化氢酶活性及对抗生素处理后对过氧化氢的响应,40分钟内直接从临床尿液样本中测定占尿路感染80%的大肠杆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的抗生素敏感性,无需细菌定量。该方法的核心机制如图1所示:CuO纳米酶可催化过氧化氢产生羟基自由基,诱导发光的3-氨基邻苯二甲酸根阴离子生成,而致病菌(如大肠杆菌和肺炎克雷伯菌)表面的过氧化氢酶能分解过氧化氢,降低化学发光强度。当细菌暴露于抗生素时,敏感菌被破坏并释放过氧化氢酶,导致化学发光强度变化(ΔCL₁),结合无抗生素处理组的参考信号(ΔCL₀),通过自校准比值(ΔCL₁/ΔCL₀)可反映抗生素的杀菌能力,且不受细菌浓度影响。

为验证该方法的有效性,研究收集了大量临床尿液样本,涵盖46例大肠杆菌感染及25例肺炎克雷伯菌感染的病例。在大肠杆菌的测试中,针对头孢他啶和头孢吡肟这两种常用抗生素,其AST结果相对于标准AST结果分别展现出0.9801.000AUC值(图2)。在肺炎克雷伯菌的测试中,针对头孢他啶和头孢吡肟这两种常用抗生素,其AST结果相对于标准AST结果分别展现出0.9561.0AUC值(图3)。

另外,研究展示了该传感器在指导抗生素处方方面的潜力。如图4所示,在案例a中,细菌对头孢他啶和头孢吡肟均敏感,鉴于头孢吡肟作为第四代广谱抗生素不适合作为一线用药,故优先选择头孢他啶;案例b中,细菌对头孢吡肟敏感但对头孢他啶耐药,此时推荐使用头孢吡肟进行治疗;案例c中,细菌对头孢他啶敏感而对头孢吡肟耐药,则选用头孢他啶更为合适;案例d中,细菌对头孢他啶和头孢吡肟均耐药,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对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的革兰氏阴性菌有效,因此推荐使用该抗生素。这些案例的检测结果与临床AST数据一致,充分证实了该传感器在指导抗生素精准处方方面的可靠性,能有效提高治疗效率,减少抗生素滥用及耐药性的产生。

总的来说,本研究的自校准化学发光传感器所提供的快速、精准的抗生素敏感性检测结果,为临床医生精准处方抗生素提供了坚实依据。通过检测细菌的过氧化氢酶活性及对抗生素处理的响应,无需细菌定量即可在40分钟内直接针对临床尿液样本实现AST分析。不过,此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1)当前仅针对大肠杆菌和肺炎克雷伯菌,未涵盖复杂UTIs的其他致病菌,对混合感染样本分析受限。(2)不能实现细菌种类的鉴定。(3)方法依赖细菌表达的过氧化氢酶,若细菌不表达该酶或抗生素为抑菌性(不破坏细菌),可能限制应用。

1  基于过氧化氢酶的化学发光传感器的AST机制及工作流程

2  46份大肠杆菌感染的临床尿路感染样本在暴露于(A-B)头孢他啶和(C-D)头孢吡肟30分钟后的药敏判定结果。

3  25份肺炎克雷伯菌感染的临床尿路感染样本在暴露于(A-B)头孢他啶和(C-D)头孢吡肟30分钟后的药敏判定结果。


4  基于AST结果的抗生素处方。获得四种类型的AST结果:a:对头孢他啶和头孢吡肟均敏感的细菌;b:对头孢他啶耐药但对头孢吡肟敏感的细菌;c:对头孢他啶敏感但对头孢吡肟耐药的细菌;d:对头孢他啶和头孢吡肟均耐药、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敏感的细菌。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21/acssensors.4c03503

 

  • 上一篇:暂无
  • 下一篇:借萤火虫之光:AIE增强金纳米簇微球揪出食源病菌
网站声明

1、凡本网所有原始/编译文章及图片、图表的版权均属微生物安全与健康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联系取得授权后转载。

2、凡本网未注明"信息来源:(微生物安全与健康网)"的信息,均来源于网络,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仅供网友学习参考使用并不代表本网同意观点和对真实性负责,著作权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无意侵犯版权,如有侵权,请速来函告知,我们将尽快处理。

3、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www.mbiosh.com

联系方式:020-87680942

评论
全部评论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