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uO2@SiO2纳米系统介导点击反应磁弛豫快筛沙门氏菌
CuO2@SiO2纳米系统介导点击反应磁弛豫快筛沙门氏菌
沙门氏菌是导致食源性疾病的主要病原体之一,每年引发约2亿至10亿例感染,最低感染剂量仅1CFU,严重威胁公共健康。传统检测方法(如平板计数、ELISA、PCR)存在检测时间长(需2-3天)、灵敏度不足、易受基质干扰等问题,且无法区分活菌与死菌。磁弛豫时间(MRS)传感器因操作简单、信号噪比高,成为新兴检测技术,但现有方法依赖抗体或适体,存在制备成本高、稳定性差等局限。
噬菌体作为特异性识别元件,可高效结合活菌且制备成本低、稳定性强,但其单独应用时灵敏度有限。铜催化点击反应(CuAAC)是高效的信号放大策略,但现有MRS传感器多通过间接方式调控铜离子浓度,流程复杂。本研究整合噬菌体的特异性识别、CuO2@SiO2纳米颗粒的高载铜能力及CuAAC的信号放大优势,构建PCuMRSbiosensor,直接将沙门氏菌浓度转化为铜离子浓度,通过磁弛豫信号变化实现活菌的快速定量,解决现有方法的灵敏度和特异性瓶颈。
方案1.PCuMRS生物传感器检测鼠伤寒沙门氏菌的信号传导原理图。(A)采用碳二亚胺法合成纳米颗粒配合物;(B)用于检测食品样品中活鼠伤寒沙门氏菌的PCuMRS生物传感器示意图。
研究内容
图1.CuO2@SiO2-NH2纳米颗粒表征结果
PCuMRS通过三部分实现检测:①利用MNP1000-噬菌体特异性捕获沙门氏菌,磁分离富集目标菌;②CuO2@SiO2-噬菌体纳米颗粒与捕获的细菌结合,酸处理释放Cu²⁺,还原为Cu⁺催化点击反应;③CuAAC反应促使MNP30-Az与MNP1000-Alk结合,未反应的MNP30-Az作为磁信号探针,其浓度变化通过T2信号读出。该设计首次整合噬菌体、CuO2@SiO2和点击反应,直接通过目标菌浓度调控铜离子催化效率,简化信号传导流程。
图2.表征CuO2@SiO2-NH2纳米颗粒和CuAAC反应介导的MNPs数量变化。
通过原位生长法制备CuO2@SiO2-NH2纳米颗粒,TEM显示其核壳结构(直径240nm,壳厚20nm),内部均匀分布5-10nm的CuO2纳米点。EDS和XPS证实Cu、Si、O元素均匀分布,氨基修饰后zeta电位由-40.77mV转为+38.47mV,证明修饰成功。酸处理后Cu原子含量从9.23%降至0.48%,验证CuO2纳米点的释放能力。噬菌体偶联后,纳米颗粒粒径增至547nm,zeta电位转为-37.5mV,且分散性良好,确保与细菌高效结合。
图3.PCuMRS生物传感器分析性能图
FTIR证实MNP30-Az和MNP1000-Alk的功能化成功,点击反应仅在Cu⁺存在时发生,TEM观察到MNP1000-CuAAC-MNP30复合物的形成。磁信号分析显示,Cu²⁺浓度在0.05-100μM时,ΔT2值与log[Cu²⁺]呈线性关系(Y=58.06X+53.99,R²=0.94),LOQ为0.05μM,证明点击反应对磁信号的有效放大。与
图4.PCuMRS生物传感器对鼠伤寒沙门氏菌特异性及真实样品分析。
优化条件后,PCuMRS对沙门氏菌的线性检测范围为10²–107CFU/mL,LOQ80CFU/mL,较未使用点击反应的PMRS传感器灵敏度提升12.5倍。特异性实验显示,对李斯特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非目标菌无显著信号响应,仅沙门氏菌组ΔT2值显著升高,证明噬菌体识别的高特异性。
本研究构建的PCuMRSbiosensor通过噬菌体特异性捕获、CuO2@SiO2纳米颗粒载铜及点击反应信号放大,实现沙门氏菌的快速超灵敏检测。该方法检测限80CFU/mL,线性范围宽,特异性高,在实际食品样品中表现优异,为食源性病原菌检测提供了低成本、高效率的新策略。未来可整合微流控技术开发便携式设备,拓展至其他病原菌检测,推动现场快速检测应用。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bios.2025.117188
上一篇:基于 “三明治” 肽结构与 AuNPs@Ti3C2Tz 的电化学生物传感器:革兰氏阳性菌检测新方案
下一篇:创新生物传感器:双病原体同步检测的突破性进展
1、凡本网所有原始/编译文章及图片、图表的版权均属微生物安全与健康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联系取得授权后转载。
2、凡本网未注明"信息来源:(微生物安全与健康网)"的信息,均来源于网络,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仅供网友学习参考使用并不代表本网同意观点和对真实性负责,著作权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无意侵犯版权,如有侵权,请速来函告知,我们将尽快处理。
3、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www.mbiosh.com
联系方式:020-87680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