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突破:激光诱导多孔石墨烯电极助力重金属检测

创新突破:激光诱导多孔石墨烯电极助力重金属检测

原创
来源:曹璐璐
2025-07-29 16:06:44
33次浏览
分享:
收藏
核心提示:本文将介绍一种创新的低成本、高性能的激光诱导多孔石墨烯(LIPG)电极,该电极能够高效检测Cd²⁺和Pb²⁺,并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引言

随着采矿、冶金和化学工业的发展,重金属污染已成为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镉(Cd²⁺)和铅(Pb²⁺)等重金属不仅会通过大气沉降、化肥和废水灌溉进入生态系统,还会在食物链中积累,对人体健康造成慢性中毒甚至器官衰竭。因此,快速、准确地检测土壤和水中的重金属含量至关重要。本文将介绍一种创新的低成本、高性能的激光诱导多孔石墨烯(LIPG)电极,该电极能够高效检测Cd²⁺Pb²⁺,并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正文

一、背景与研究意义

重金属污染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威胁不容忽视。传统的重金属检测方法如原子吸收光谱法(AAS)、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等虽然灵敏度高,但设备昂贵且操作复杂,难以实现现场快速检测。电化学传感器因其快速、简便、适合现场检测的优势而备受关注。然而,传统电化学传感器的制备工艺繁琐,难以满足大批量生产的需求。本文介绍了一种基于激光诱导多孔石墨烯(LIPG)的电化学传感器,该传感器通过优化激光参数,实现了低成本、高灵敏度的批量制备。

二、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与仪器

实验中使用了多种材料和仪器,包括聚酰亚胺(PI)薄膜、Nafion溶液、铋盐溶液等。激光器采用CO₂激光器,最大功率为30W,波长为10640nm。电化学工作站用于进行循环伏安法(CV)、电化学阻抗谱(EIS)和方波阳极溶出伏安法(SWASV)测试。

2.2 LIPG电极的制备

LIPG电极的制备过程如下:首先,将PI薄膜切割成矩形片,超声清洗去除表面杂质后干燥;然后,将PI薄膜固定在激光平台上,精确聚焦激光点;接着,使用EzCad2软件设计电极图案并配置激光雕刻路径;最后,在电极导线部分涂覆PDMS溶液并固化,实现外绝缘。通过优化激光功率、速度和频率等参数,制备了高质量的LIPG电极。

2.3 单因素优化

为了确定最佳激光参数,进行了单因素优化实验。实验结果表明,PI薄膜厚度为0.20mm时,电极质量最佳;激光功率为80%,激光频率为10kHz时,Cd²⁺Pb²⁺的剥离电流达到最大值;激光雕刻速度为175mm/s250mm/s时,剥离电流也较高。这些结果为进一步的空间优化提供了基础。

2.4 响应曲面法与Box-Behnken设计

为了系统优化多个激光参数,采用了响应曲面法(RSM)和Box-Behnken设计(BBD)。通过建立两个响应曲面模型,优化了激光功率、速度和频率,得到了两组最优参数。实验结果表明,优化后的LIPG电极在检测Cd²⁺Pb²⁺时表现出更高的灵敏度和更低的检测限。

三、结果与讨论

3.1 形貌与物理特性表征

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拉曼光谱(Raman)、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等手段,对优化前后LIPG电极的形貌和物理特性进行了表征。结果显示,优化后的LIPG电极具有更稳定的三维结构和更大的比表面积,有利于提高电子转移速率和电化学活性。

3.2 电化学性能表征

通过循环伏安法(CV)、电化学阻抗谱(EIS)和方波阳极溶出伏安法(SWASV)测试,评估了LIPG电极的电化学性能。实验结果表明,优化后的LIPG电极具有更高的双层电容(Cdl),更快的电子转移动力学和更低的电荷转移电阻,从而显著提高了对Cd²⁺Pb²⁺的检测灵敏度。

3.3 实际样品检测

为了验证Bi/Nafion/LIPG电极的实际应用效果,对其进行了土壤和水样中Cd²⁺Pb²⁺的检测。结果显示,该电极在实际样品中表现出优异的稳定性和重复性,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9.61%99.90%,显示出广阔的应用前景。

结论

本文通过激光诱导多孔石墨烯(LIPG)技术,成功制备了一种低成本、高性能的电化学传感器,能够高效检测土壤和水中的微量Cd²⁺Pb²⁺。通过系统优化激光参数,获得了最佳的LIPG电极,其检测限分别达到了0.25µg/L0.41µg/L。此外,该电极在实际样品检测中表现出优异的稳定性和重复性,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未来的研究将进一步探索LIPG电极在其他重金属检测中的应用,推动环保监测技术的发展。

Fig. 1. /全氟磺酸/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LIPG)电极制备过程的示意图。

Fig. 2. 不同厚度的 PI 薄膜及由其制备的 LIPG 电极

Fig. 3. /全氟磺酸/脂质体修饰石墨电极(Bi/Nafion/LIPG)传感器的稳定性(a)、重现性和长期稳定性(b)以及选择性(c)。

  • 上一篇:粒子计数免疫传感器:赭曲霉毒素A检测的新突破
  • 下一篇:突破pH屏障!激光石墨烯晶体管实现汗液葡萄糖无酶连续监测,开启糖尿病管理新纪元
网站声明

1、凡本网所有原始/编译文章及图片、图表的版权均属微生物安全与健康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联系取得授权后转载。

2、凡本网未注明"信息来源:(微生物安全与健康网)"的信息,均来源于网络,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仅供网友学习参考使用并不代表本网同意观点和对真实性负责,著作权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无意侵犯版权,如有侵权,请速来函告知,我们将尽快处理。

3、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www.mbiosh.com

联系方式:020-87680942

评论
全部评论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