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亮抗菌新思路:iFAST 5小时破解尿感药敏之谜
“电”亮抗菌新思路:iFAST 5小时破解尿感药敏之谜
尿路感染(UTIs)是全球高发的细菌感染性疾病,2019年病例数超过4亿,若未及时治疗,可能进展为败血症等严重并发症。传统抗菌药物敏感性检测(AST)流程繁琐,需两次过夜培养,耗时40-72小时,迫使临床医生依赖经验性用药,既可能导致无效治疗,也加剧抗生素耐药(AMR)问题。近年来虽有多种快速AST方法被开发,但多数依赖荧光染料、专用试剂或昂贵设备,检测范围和推广性均受限。因此,开发一种无标记、快速、低成本且与金标准BMD方法一致性高的AST技术,成为应对UTI诊疗滞后与优化抗生素管理的关键需求。
为此,Lucy J. Bock等人开发了iFAST(impedance-based Fast Antimicrobial Susceptibility Testing)平台。该方法基于单细胞阻抗细胞术,利用5 MHz与40 MHz频率下的电信号变化(如细胞计数、直径、相位与透明度),判断细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操作流程简洁:细菌经短时培养(2小时)调整浓度后,暴露于抗生素2小时,再通过微流控阻抗芯片快速读取单细胞电特性,与对照组对比分析,整个检测周期控制在5小时内,显著快于传统方法。iFAST检测流程保留了初始培养步骤,但通过缩短至两轮各2小时的处理与培养周期,配合快速单细胞电学检测,能在一个标准工作班次内完成药敏报告,具备较高的临床可操作性(图1)。在技术机制上,iFAST利用单细胞阻抗细胞术,可检测细菌在5 MHz和40 MHz频率下的电特性参数变化(如细胞直径、相位、透明度等),实现无标记、非染色、快速的抗生素作用响应分析。在实验中,敏感菌株暴露于抗生素后,会在散点图中表现出显著的细胞计数减少、电直径缩小或相位漂移等电学变化;而耐药菌株则基本保持与对照组一致的分布(图2)。这些可视化的细胞行为差异,为准确判断药敏性提供了直观依据,也验证了该平台在单细胞水平上揭示细菌表型响应的潜力。
在系统性能验证方面,研究团队选取了58株泌尿致病性菌株(36株大肠杆菌,22株肺炎克雷伯菌),对8种一线UTI常用抗生素进行iFAST检测,并与金标准BMD结果进行比对。通过构建ROC曲线(图3),在剔除MIC处于断点±1稀释倍范围内的菌株后,iFAST在所有抗生素上均实现了100%的敏感性与特异性。其中,细胞计数变化被证实为最鲁棒的分类指标,配合其他如相位和直径参数,进一步增强了整体判别能力。在此基础上,研究还进一步探索了iFAST在电学最小抑菌浓度(electrical MIC, eMIC)判定中的可行性。通过在多个抗生素浓度梯度下进行阻抗测量,结果发现,部分敏感菌株在亚MIC浓度下即出现了明显的电学响应变化,如电直径减小、相位偏移等,而耐药菌株则无显著变化。此外,不同抗生素诱导的电学响应特征也呈现类别差异:如β-内酰胺类常引起细胞体积变化,氟喹诺酮类则诱导相位变化,氨基糖苷类仅表现为细胞数下降(图4)。这些现象表明,iFAST不仅可用于传统的敏/耐判断,还可能揭示抗生素的作用机制及耐药策略的生物物理基础。
总的来说,iFAST技术的最大亮点在于其“无标签、快检测、多指标、高自动化”的特性。相比市面上一些依赖染料标记、荧光信号或复杂光学设备的快检方法,iFAST仅需常规培养基、标准抗生素与微电极芯片即可完成检测,极大地降低了试剂成本与设备依赖,具备良好的推广潜力。此外,这种方法不仅能够实现快速判断“敏感”或“耐药”,还可以在抗生素作用初期(甚至在亚MIC浓度下)捕捉细胞生理变化,为理解不同抗生素的作用机制和细菌的应答模式提供了全新视角。iFAST不仅是一项技术创新,更有望成为抗生素时代后期实现快速、精准、普惠药敏检测的关键突破。未来若在更多细菌种类、抗生素类别及临床样本中验证其一致性和稳定性,将有望推动其进入标准临床实践流程,为全球抗菌治疗与AMR控制作出积极贡献。
图1 英国某大型地区医院针对UTIs样本的AST分析诊断流程、实验室iFAST方案以及临床评估iFAST方案的比较
图2 (a)未暴露于抗生素的肺炎克雷伯菌(NCTC 13368)的阻抗散点图,同时包含用于标准化的2 µm聚苯乙烯微珠。x轴为5 MHz频率下测量的阻抗立方根(与直径成比例),y轴分别为电学不透明度(40 MHz与5 MHz频率下的阻抗比)和电学相位(40 MHz高频未归一化值),二者均反映细胞膜的电学特性。(b)大肠杆菌和肺炎克雷伯菌暴露于8种抗生素断点浓度2小时后的散点图。散点图可清晰区分敏感菌株和耐药菌株:敏感菌株的细胞数量较对照显著减少,而耐药菌株的细胞数量和位置变化极小。例如,菌株NCTC 13476对除硝基呋喃妥因(NIT)外的所有抗生素均耐药,其他四株菌对部分或全部抗生素敏感。这表明iFAST可以通过细胞计数的变化来判断菌株的敏感性。
图3 iFAST与BMD方法针对大肠杆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及8种抗生素的ROC曲线对比。结果中,剔除了MIC在2倍变异范围内的样本,以排除由于BMD方法固有变异可能导致的误判。在NIT的ROC曲线图中,仅测试了大肠杆菌。以细胞计数占对照百分比为指标,8种抗生素检测均达100%一致性。这表明iFAST方法在实验室环境中具有很高的准确性。
图4 (a)大肠杆菌NCTC 12923暴露于亚MIC浓度硝基呋喃妥因时,细胞计数、直径和相位均有变化,表明细胞对低浓度抗生素有反应。(b)大肠杆菌NCTC 12923的NIT适应株(NIT 64 P10)在亚MIC浓度下,细胞计数减少但直径和相位无变化,而在MIC时直径降至低于未暴露细胞,表明该菌株对硝基呋喃妥因有适应性。(c)大肠杆菌和肺炎克雷伯均能对各类抗生素(β-内酰胺类、喹诺酮类等)在亚MIC和超MIC水平的响应,显示细胞膜等生物物理变化。例如,阿莫西林暴露后细胞计数减少且直径增加,这反映了抗生素对细胞膜的直接影响。这些变化可以用来进一步理解抗生素的作用机制和耐药机制。
上一篇:血液遇“菌”危机?SDA 芯片12小时破解:揪出元凶+应对方案
下一篇:mRNA-Seq与宏基因组测序:揭秘鸡白痢沙门氏菌感染的神秘面纱
1、凡本网所有原始/编译文章及图片、图表的版权均属微生物安全与健康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联系取得授权后转载。
2、凡本网未注明"信息来源:(微生物安全与健康网)"的信息,均来源于网络,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仅供网友学习参考使用并不代表本网同意观点和对真实性负责,著作权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无意侵犯版权,如有侵权,请速来函告知,我们将尽快处理。
3、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www.mbiosh.com
联系方式:020-87680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