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配体“精准捕捉”绿脓杆菌:一种快速灵敏的检测新方法
适配体“精准捕捉”绿脓杆菌:一种快速灵敏的检测新方法
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PA)是一种革兰氏阴性机会性细菌,常引发免疫受损患者(如慢性阻塞性肺病、癌症、创伤、烧伤及败血症患者)的急慢性感染,占院内感染的11%,显著提升死亡率和发病率。早期识别对及时治疗至关重要,但传统方法如细菌培养耗时长、步骤复杂,PCR方法则需专业设备与操作人员,难以满足临床快速检测需求。近年来,核酸适配体因特异性高、稳定性好、成本低等优势,被广泛用于构建生物传感器用于病原菌检测;链置换扩增(SDA)作为快速等温的核酸扩增技术,操作简便,但传统SDA存在灵敏度低、探针繁多、背景信号高等问题。
为此,本研究建立了一种“适配体识别-信号转化-链置换扩增”的一体化检测策略。该平台设计了发夹探针(HP)和双重自杂交探针(DP)两种核酸探针:HP为发夹状单链DNA分子,其结构中包含F23适配体序列和互补序列,通过自身的发夹结构设计实现对PA的特异性识别和信号转化——首先利用F23适配体特异性结合PA表面的特定蛋白,结合后HP构象发生变化,暴露出“1”区段的核酸序列;DP由FAM标记的s1序列和BHQ标记的s2序列组成,整合SDA所需的关键功能区段,并通过双自引物设计实现信号循环放大。HP暴露出的“1”区段与DP的“1*”区段结合,DNA聚合酶/内切酶辅助的SDA反应。在该反应中,通过DNA聚合酶介导的链延伸、内切酶的切割及链置换,持续产生荧光信号。整个过程可在室温下完成,仅需孵育60分钟,操作简便(图1-3)。
该方法的荧光强度比值(F/F₀)与PA浓度对数呈良好线性关系(回归方程F/F₀=4.956×lgC-0.07240,相关系数0.993),检测限低至1.6 cfu/mL,对PA的特异性显著高于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致病菌(图4)。其稳定性和重复性良好,高(10⁴cfu/mL)、低(10²cfu/mL)浓度PA检测的相对标准偏差均低于10%。在血清样本中进行加标实验,回收率达98.12%-101.26%,表明该方法适用于复杂样本的准确检测。相比无DNA聚合酶/内切酶辅助的对照方法,该策略信号响应增强2.53倍,灵敏度显著提高;与传统菌落计数法具有高度一致性(相关系数0.9976)(图5)。
综上所述,本研究开发了一种基于适配体的荧光检测方法,可在无需细菌培养的前提下,实现对PA的快速、高灵敏度检测。该方法结合双自引物探针与酶辅助SDA扩增技术,有效实现信号高效放大。此外,该平台具有良好的扩展性,只需更换适配体序列即可适用于其他病原体的检测,具备在感染性疾病的早期筛查、床旁检测及个体化治疗中的广泛应用潜力。本研究为传染病快速诊断与精准治疗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图1 基于核酸适配体的PA检测方法的工作原理。该方法通过核酸适配体特异性识别PA表面蛋白,暴露出特定的核酸序列,启动SDA反应,最终通过荧光信号实现高灵敏度检测。这一过程包括特异性识别、信号转化、链置换扩增和信号放大四个关键步骤。
图2 荧光标记发夹探针(HP)的构建及其识别目标细菌的可行性。(A)HP组装前后的荧光光谱。HP两端分别标记荧光基团(FAM)和淬灭基团(BHQ-1),因发夹结构的存在,初始荧光被淬灭。(B)HP与目标细菌及干扰细菌孵育时的FAM信号。与目标菌PA作用后,HP荧光信号显著增强(约为初始强度的3.23倍);而与干扰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粪肠球菌)作用时,荧光强度较低,与阴性对照(处于发夹结构的HP)相当,表明HP对PA具有高特异性。
图3 基于双自杂交探针(DP)的SDA系统可行性验证。(A)FAM标记的s1序列与s2序列组装成DP,维持低背景信号。(B)DP参与的SDA系统的可行性:当DP、HP、PA、DNA聚合酶和内切酶共同存在时,荧光信号显著增强,表明DP能介导DNA聚合酶/内切酶辅助的链延伸与置换过程,实现信号放大。
图4 (A)不同浓度PA的荧光光谱。随着PA浓度升高(10~10⁶ cfu/mL),荧光信号强度逐渐增强。(B-C)荧光强度比值(F/F₀,其中F为PA存在时的荧光强度,F₀为空白对照的荧光强度)与PA浓度的对数值呈良好线性关系,回归方程为F//F₀=4.956×lgC−0.07240,相关系数为0.993,且根据3δ规则确定检测限低至1.6 cfu/mL。(D)该方法对PA及其他致病菌的检测特异性(NC为阴性对照)。
图5 (A)比较了本研究的“DNA聚合酶/核酸内切酶辅助链置换扩增方法”与“无该辅助的对照方法”检测不同浓度PA时的F/F₀),结果显示本方法信号响应更高(为对照方法的2.53倍),证明其灵敏度优于仅依赖链置换扩增的方法。(B)对比本方法与传统菌落计数法计算的PA浓度,结果显示两者高度一致(相关系数0.9976),表明本方法可作为临床PA检测的有效替代策略。
上一篇:暂无
下一篇:黏膜纤毛启发的纳米酶水凝胶复合材料:开启集成化细菌检测新路径
1、凡本网所有原始/编译文章及图片、图表的版权均属微生物安全与健康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联系取得授权后转载。
2、凡本网未注明"信息来源:(微生物安全与健康网)"的信息,均来源于网络,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仅供网友学习参考使用并不代表本网同意观点和对真实性负责,著作权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无意侵犯版权,如有侵权,请速来函告知,我们将尽快处理。
3、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www.mbiosh.com
联系方式:020-87680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