颠覆传统!45分钟极速检测:手指一按,食源性病菌无所遁形

颠覆传统!45分钟极速检测:手指一按,食源性病菌无所遁形

原创
来源:雷晓旭
2025-08-15 10:27:28
3次浏览
分享:
收藏
核心提示:本研究开发了一款集成重组酶辅助扩增技术的指驱式微流控芯片,能够实现快速、灵敏、简便的多重细菌检测。该芯片可在45分钟内分别检测出低至15 CFU/mL、48 CFU/mL和38 CFU/mL的三种病原体,具备操作简单、灵敏度高、耗时短等优势,有望用于食源性病原体的现场筛查以保障食品安全。

食品安全问题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其中食品源性病原体是导致食源性疾病的主要原因。根据世界卫生组织2024年的数据,超过250种食源性病原体(包括沙门氏菌大肠杆菌O157:H7和李斯特菌)每年导致全球6亿例疾病和1100亿美元的经济损失。这些病原体不仅威胁人类健康,也给食品行业带来巨大挑战。传统的细菌检测方法如培养平板法、ELISAPCR虽然各有优势,但都存在明显不足:培养平板法需要48-72小时才能获得结果,ELISA灵敏度不足,PCR操作复杂且需要繁琐的预处理步骤。因此,开发一种操作简单、快速且高灵敏度的多重细菌检测方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通过整合微流控技术和分子生物学技术,实现了对三种常见食源性病原体的高效检测。

核心技术特点

1. 智能微流控芯片设计​​:如Figure 1所示该微流控芯片采用双层PDMS结构,通过等离子体键合工艺制造,整体尺寸为87×57×7 mm。芯片设计充分考虑了功能集成和操作便利性,包含多个功能模块:三个按压腔室作为流体驱动源,采用直径12.4mm的圆柱形设计,顶部设有1mm直径的通气孔;三个预存储室分别用于存放细菌样品混合液、洗涤缓冲液和洗脱缓冲液,采用菱形腔室设计以优化液体流动;三个气动止回阀确保液体单向流动,防止交叉污染;独特的蛇形DNA提取通道(33mm长)增加了磁珠捕获面积;创新的旋转阀设计(直径5.1mm)实现了液体流向的精确控制;五个圆柱形反应室(直径5mm)为RAA反应提供了理想环境。这种模块化设计使芯片能够完成从样品处理到结果检测的全流程。

Figure 1  该手指驱动微流控芯片用于多重细菌检测的方案。(A)微流控芯片的设计;B)微流控芯片的结构;C-D)细菌检测的程序和方法;E)便携式设备的设计。

​​2. 高效DNA提取系统​​:本研究创新性地采用了高梯度磁场技术。如Figure 2所示通过FEMM软件模拟比较发现,设计的高梯度磁场(0.97T-0.2T)明显优于普通永磁体(0.49T-0.18T)。实验证明,高梯度磁场能使磁珠在通道内形成致密的"磁珠墙",而普通磁体只能形成"磁珠线"。这种密集排列显著增加了DNA结合面积,提高了提取效率。洗脱时间优化实验显示,10分钟洗脱可获得84%DNA回收率,延长洗脱时间并不能进一步提高回收率。此外,多次洗涤实验证实磁珠在高梯度磁场中保持稳定,洗涤三次后仍无磁珠损失,确保了检测的重复性。

Figure 2  DNA纯化验证。(A)利用FEMM软件进行高梯度磁场与永磁体的模拟;(B)磁珠在通道内的分布情况:(a)高梯度磁场;(b)永磁体;(C)不同洗涤次数后收集溶液的吸光度(N=3);(D)不同洗脱时间下的DNA回收率(N=3)。

实验优化与性能评估:

1. 实验条件优化:细菌裂解效率直接影响检测灵敏度,本研究系统比较了四种裂解方法。如Figure 3所示热裂解(75 10分钟)和超声裂解(40kHz 3分钟)操作简单但效率较低;化学裂解(裂解液与样品1:1混合)效率较高但处理量有限;最终选择的核酸释放剂以5:1的样品体积比,在25-35℃下5分钟内即可完成裂解,DNA得率达76-93ng/μL,且完全在芯片上完成,避免了传统方法所需的离芯操作。温度实验表明,该裂解方法在25-35℃范围内效率稳定,非常适合现场应用环境。RAA反应条件经过多参数系统优化。温度梯度实验(37-43℃)显示39℃时扩增效率最高,荧光信号最强。时间梯度实验表明,25分钟反应时间足以完成扩增,延长至30分钟信号增幅不足5%。引物体积优化发现2.0μL10μM)即可达到最大扩增效率,继续增加引物量仅带来边际效益。探针体积实验确定0.9μL10μM)为最佳用量,过少会导致信号不足,过多则增加成本而不显著提高灵敏度。这些优化使检测体系在保证高灵敏度的同时,实现了试剂用量的最小化,降低了检测成本。

Figure 3  裂解与扩增方法的优化。(A)不同裂解方法的比较(N=3);(B)不同裂解温度(20°C25°C30°C35°C)的比较(N=3);(C)不同扩增温度(37°C39°C41°C43°C)的比较(N=3);(D)扩增时间(10 min15 min20 min25 min30 min)与引物体积(1.5 μL2.0 μL2.5 μL3.0 μL)的比较(N=3);(E)探针体积(0.3 μL0.6 μL0.9 μL1.2 μL1.5 μL)的比较(N=3)。

2. 检测性能:经过系统优化后,该芯片展现出优异的检测性能。如Figure 4所示对沙门氏菌的检测限达15 CFU/mL,在1×10¹-1×10⁶ CFU/mL范围内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I=29.12lg(C)+9.64R²=0.98)。对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的检测限为38 CFU/mL,线性范围为4×10¹-4×10⁵ CFU/mI=36.95lg(C)-14.21R²=0.98)。大肠杆菌O157:H7的检测限为48 CFU/mL,线性范围为5×10¹-5×10⁵ CFU/mLI=22.19*lg(C)-3.21R²=0.97)。这种高灵敏度完全满足食品安全监测的需求,且线性范围覆盖了食品中可能存在的病原体浓度范围。

Figure 4  该芯片在多重细菌检测中的性能表现。(A/C/E)三种细菌在最佳条件下的荧光强度(鼠伤寒沙门氏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大肠杆菌O157:H7)(N=3)(B/D/F)三种细菌的校准模型(鼠伤寒沙门氏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大肠杆菌O157:H7)(N=3)(G)该芯片的特异性(N=3)(H)芯片与qPCR检测多种细菌效果的对比(N=3)

该研究的主要创新点包括:1)首创将气动止回阀与旋转阀结合,实现了复杂流体控制的简单操作;2)开发高梯度磁场显著提高了DNA提取效率;3)全集成设计将样品处理、核酸提取、扩增和检测集成于单一芯片。与传统方法相比,该技术将检测时间从24-72小时缩短至45分钟,灵敏度提高1-2个数量级,成本降低约80%。这些优势使其在食品安全监管、临床诊断和环境监测等领域具有广阔应用前景。未来通过扩展检测靶标和优化芯片设计,有望开发出更强大的多病原体检测平台。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bios.2025.117750

  • 上一篇:分子印迹聚合物传感器实现水中致病菌高效多重检测
  • 下一篇:30分钟锁定海鲜杀手!副溶血性弧菌超灵敏可视化检测
网站声明

1、凡本网所有原始/编译文章及图片、图表的版权均属微生物安全与健康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联系取得授权后转载。

2、凡本网未注明"信息来源:(微生物安全与健康网)"的信息,均来源于网络,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仅供网友学习参考使用并不代表本网同意观点和对真实性负责,著作权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无意侵犯版权,如有侵权,请速来函告知,我们将尽快处理。

3、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www.mbiosh.com

联系方式:020-87680942

评论
全部评论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