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组学解码耐药谜题:铜绿假单胞菌如何凭“个性基因”对抗CZA与MEM?

多组学解码耐药谜题:铜绿假单胞菌如何凭“个性基因”对抗CZA与MEM?

原创
来源:邹晶晶
2025-08-15 11:17:01
184次浏览
分享:
收藏
核心提示:近期,一项发表于《mBio》的研究通过多组学与基因编辑技术,解析了铜绿假单胞菌对CZA和MEM的耐药机制。研究证实菌株遗传背景主导分子响应差异,且提示CZA对MEM耐药病原体可能仍有效,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

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是一类重要的机会致病菌,可引起医院获得性肺炎、尿路感染及血流感染等严重疾病。其卓越的生存与适应能力源于多重耐药机制的叠加,包括外膜通透性降低、主动外排泵活化、β-内酰胺酶过表达及调控基因突变等,使临床治疗面临巨大挑战。近年来,碳青霉烯类(如美罗培南,MEM)和新型β-内酰胺/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物(如头孢他啶-阿维巴坦,CZA)成为多重耐药P. aeruginosa的重要治疗选择。然而,耐药株及其交叉耐药现象日益增多,尤其是ampC及其调控因子ampR的关键突变(如Ω-loop区域变化),已被证实可同时导致对CZA及头孢托罗-他唑巴坦的耐药。但目前,对CZA耐药的分子机制、其与MEM之间的交叉耐药关系,以及不同菌株在适应和耐药演化过程中的差异,仍缺乏系统性研究。基于此,Bartosz J. Bartmanski等人选取来自尿液(4株)、痰液(3株)和血液(1株)的8株临床分离株,初始均对MEMCZA敏感,进行体外进化实验:长期暴露于CZAMEM的亚抑制浓度(1/4 MIC)下,系统追踪耐药与交叉耐药的产生过程,并结合全基因组测序(WGS)、转录组测序(RNA-seq)及蛋白质组分析(LC-MS/MS),全面解析相关的遗传变异和功能表达特征。

作者将8株临床分离的P. aeruginosa分别克隆3份,共获得24个克隆株,分别在亚抑制浓度(1/4 MIC)的CZAMEM下连续传代18天,并定期监测MIC变化。对于18天时未达到临床耐药断点的菌株,继续传代至42天以获得耐药株。在进化实验的初始阶段和终点阶段,对菌株分别进行全基因组测序、转录组测序及蛋白质组分析,系统解析耐药进化过程中的基因变异、转录调控及蛋白丰度变化。结果显示,CZA诱导组在18天传代后,仅21%5/24)的菌株达到CZA耐药临床断点(MIC > 8 mg/L),但38%9/24)出现对MEM的交叉耐药,其MIC升幅相对较低——CZA暴露条件下,MEMMIC中位数增加约2.7倍,CZAMIC中位数增加约3倍。延长培养至42天后,6株代表性菌株中有4株获得CZA耐药,其中2株同时表现MEM交叉耐药。相比之下,MEM诱导组在18天后有83%20/24)的菌株达到MEM耐药断点(MIC > 8 mg/L),仅17%4/24)出现CZA交叉耐药,但MEMMIC升幅显著(中位数约32倍)。延长后,5MEM暴露菌株均获高耐药(MIC > 96 mg/L),仅2株伴随CZA交叉耐药。多组学综合分析显示,dacBCZA处理株中高频突变(4/6株),oprDMEM处理株中特异性突变(3/5株),而ftsI在两类抗生素处理株中均出现突变(MEM4/5株,CZA2/6株);转录组和蛋白组分析揭示耐药机制的显著菌株特异性与药物特异性,仅少数基因(如mexA/BoprB等)在≥5株中共同差异表达(图1-3)。尽管耐药机制存在高度菌株异质性,但仍需从复杂分子数据中挖掘可用于预测耐药表型的共性特征。作者通过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LS-DA)构建模型,基于基因表达和蛋白丰度数据区分耐药与敏感菌株,验证是否存在跨菌株的耐药预测标志物。结果显示,针对MEMCZA的耐药性预测,蛋白质组数据模型预测准确性更高(中位数准确率0.72 vs. 转录组0.67);还识别出与MEMCZA耐药相关的特征基因和蛋白,为耐药机制研究提供潜在靶点。对机器学习模型筛选出的关键特征进行功能验证表明,预测MEM耐药的特征主要富集于膜转运功能相关基因(如oprDmexB)和能量代谢相关蛋白,而预测CZA耐药的特征则与肽聚糖合成(如dacB)及β-内酰胺酶调控(如ampD)相关基因密切相关(图4-5)。进一步,针对这些关键基因,作者展开了基因编辑、表达等试验,证实了,某些基因的突变会导致对特定抗生素的耐药性不同程度增加:dacBmexR的突变可显著增加CZA、或/MEM耐药性,ampC突变对CZA耐药性的影响则较轻微,而某些基因(ampD)的功能恢复(基因回补实验)可显著降低CZA MIC(表1-2)。值得注意的是,单一基因突变不足以完全解释耐药表型,不同菌株对相同突变的耐药表现亦存在差异,提示耐药机制是多基因协同作用的结果。

综上,本研究揭示了MEMCZA耐药及交叉耐药的差异性与复杂性:MEM更易快速诱导耐药,但产生CZA交叉耐药的概率低;CZA诱导耐药速率较低,但可促使部分菌株获得MEM交叉耐药。这提示在临床中,针对MEM耐药菌株,CZA仍可能是可行选择。研究强调了耐药机制的菌株特异性与多靶点特征,为精准用药、耐药监测及新型抗菌策略开发提供了重要参考。

1  8株临床分离株对MEMCZA的耐药性进化实验设计。(A)实验设计图。(BCZA处理组对MEMCZA的耐药性进化情况。(CMEM处理组对MEMCZA的耐药性进化情况。(DCZAMEM处理组中,对MEMCZA耐药(MIC>8 mg/L)的菌株百分比统计。

2  临床分离株暴露于MEMCZA后的分子响应。(A)菌株在初始18天传代后和24-42天传代后,暴露于CZAMEMMIC值。(BMEMCZA暴露诱导的突变数量(包含单核苷酸多态性、插入、缺失和复杂重排等所有检测到的突变类型总和)。(C)与亲本菌株相比,MEMCZA暴露诱导的差异表达基因和差异丰度蛋白数量。(D)基因本体(GO)富集分析结果(FDR0.05)。为可视化目的,仅展示在至少两个菌株的转录组或一个菌株的蛋白组中FDR0.001GO条目。


3  进化菌株的分子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亲本菌株。(A)亲本菌株及在MEMCZA中进化的菌株的标准化转录组学和蛋白质组学数据的主成分分析(PCA)图。(B)在不同数量菌株中发生变化的差异表达转录本、差异丰度蛋白或两者共同变化的数量。

4  机器学习模型识别可预测MEMCZA耐药性的基因和蛋白质。(A)基于转录组学或蛋白组学数据构建的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LS-DA)图,用于预测CZAMEM耐药性。(B)用于识别预测CZAMEM耐药性的基因和蛋白质的留一菌株法策略示意图。(C)每种组学数据类型和抗生素对应的6个留一菌株模型在留一菌株子集上的预测准确性。(D)模型选中的预测特征数量(仅考虑每个模型的前100个特征)。(E)被≥5个留一菌株模型选中的特征的基因本体(GO)富集分析,按P值排序展示每个模型的前5GO条目。 

5  MEMCZA暴露相关的关键突变、差异表达基因和差异丰度蛋白的综合分析。通过热图呈现56个关键特征在不同菌株中的分子变化模式,包括突变状态(存在/缺失)、基因表达变化(log₂倍数变化)和蛋白丰度变化(log₂倍数变化)。这些特征按功能类别分组(如青霉素结合蛋白、外排泵相关、脂多糖代谢等),筛选依据为突变分析中至少3株菌株共有的突变基因、转录组/蛋白质组差异分析中显著变化的分子,以及机器学习模型中高频出现的预测特征。热图中红色表示突变存在或表达/丰度上调,蓝色表示表达/丰度下调,白色表示未检测到突变或无数据,直观展示不同菌株对两种抗生素的分子响应差异。

1  CRISPR-Cas9编辑的P. aeruginosa mPAO1突变体对CZAMEM的耐药性变化

 

2  临床分离株在pUCP24载体上表达ampD基因后的CZA MIC值变化

 

原文DOI10.1128/mbio.03896-24

  • 上一篇:暂无
  • 下一篇:显色培养基:用缤纷色彩解读微生物“密语”
网站声明

1、凡本网所有原始/编译文章及图片、图表的版权均属微生物安全与健康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联系取得授权后转载。

2、凡本网未注明"信息来源:(微生物安全与健康网)"的信息,均来源于网络,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仅供网友学习参考使用并不代表本网同意观点和对真实性负责,著作权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无意侵犯版权,如有侵权,请速来函告知,我们将尽快处理。

3、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www.mbiosh.com

联系方式:020-87680942

评论
全部评论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