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多糖印迹MIP传感器:高灵敏度沙门氏菌现场快速检测新突破
脂多糖印迹MIP传感器:高灵敏度沙门氏菌现场快速检测新突破
研究背景
在食品安全领域,沙门氏菌一直是令人闻风丧胆的存在。这种常见的食源性病原体,广泛存在于家禽、鸡蛋、肉类、乳制品和水中,一旦感染,就会引发腹泻、发热、腹痛等症状,尤其对儿童、老年人和免疫力低下者危害巨大。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近年来仅其成员国和地区就发生了58起涉及沙门氏菌的食品安全事件。传统的沙门氏菌检测方法,如培养平板法、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和聚合酶链反应(PCR),虽准确度高,但耗时长,且需专业实验室设备,难以满足现场快速检测的需求。然而,一项最新的研究成果,或许将彻底改变这一局面。
2025年,Solpa Lee等人在《Journal of Nanobiotechnology》上发表了一篇题为“Rapid and simple on-site salmonella detection in food via direct sample loading using a lipopolysaccharide-imprinted polymer”的研究论文,介绍了一种基于分子印迹聚合物(MIP)的快速、灵敏的电化学传感器,专门用于检测沙门氏菌。
该研究团队巧妙地利用了沙门氏菌外膜的主要成分——脂多糖(LPS)来制备MIP。LPS的结构在不同细菌种类间差异显著,尤其是其O-多糖链,这种差异使得MIP对沙门氏菌具有高度特异性,能有效减少与其他非目标细菌的交叉反应。此外,与传统的以整个细菌为模板的印迹方法相比,LPS印迹在热稳定性和pH稳定性方面更具优势,且避免了处理活菌带来的生物安全风险。
图1 分子印迹聚合物(MIP)的制备及其在食品样本中现场病原体检测中的应用示意图。
研究结果
高灵敏度与宽线性范围:传感器对鼠伤寒沙门氏菌的检测限低至10 CFU/mL,在10² - 10⁸ CFU/mL浓度范围内呈现良好的线性响应,能满足不同浓度样本的检测需求。
出色的选择性:经多种革兰氏阳性和阴性细菌验证,传感器仅对鼠伤寒沙门氏菌有显著响应,对其他细菌几乎无交叉反应,证明了其高度的选择性。
图2 SL-MIP对鼠伤寒沙门氏菌的检测性能:(A)被MIP纳米颗粒包围的鼠伤寒沙门氏菌细胞痕迹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图像,(B)不同浓度鼠伤寒沙门氏菌(从\(10^{0}\)到\(10^{8}\)菌落形成单位/毫升)的差分脉冲伏安(DPV)曲线,(C)SL-MIP对不同浓度鼠伤寒沙门氏菌的线性校准曲线,(D)\(10^{8}\)菌落形成单位/毫升鼠伤寒沙门氏菌作用下MIP和非印迹聚合物(NIP)的电流变化,(E)\(10^{8}\)菌落形成单位/毫升的革兰氏阳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与鼠伤寒沙门氏菌的DPV曲线,(F)\(10^{8}\)菌落形成单位/毫升的革兰氏阴性菌(大肠杆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与鼠伤寒沙门氏菌的DPV曲线。
实际样本检测效果佳:在自来水、牛奶和猪肉等实际食品样本中,传感器无需复杂前处理即可有效检测鼠伤寒沙门氏菌,且检测结果与传统培养方法具有较高一致性,Cohen’s kappa分析显示,在不同浓度下均表现出良好的吻合度。
图3 SL-MIP在食品样本中检测鼠伤寒沙门氏菌的性能评估:(A)在食品卡车和餐厅中对鼠伤寒沙门氏菌的现场检测,(B)自来水、牛奶和猪肉中不同浓度鼠伤寒沙门氏菌的差分脉冲伏安(DPV)曲线峰值电流。
讨论
与其他检测技术对比:和近年来报道的其他鼠伤寒沙门氏菌传感器相比,该LPS印迹MIP传感器在检测限、线性范围和检测时间等方面表现出色,尤其在现场检测的便捷性上优势明显。
表1 鼠伤寒沙门氏菌传感器性能对比
材料与方法的科学性:通过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等多种手段对MIP进行表征,证实了其结构的合理性和制备的成功性。聚多巴胺壳层的形成以及硼酸基团的引入,为传感器的性能提供了有力支撑。
实际应用价值:该传感器为食品卡车、餐厅等场所的现场检测提供了可能,可助力食品安全监管人员及时发现污染,采取措施防止疫情爆发。
总结与展望
本研究成功开发的LPS印迹MIP电化学传感器,为鼠伤寒沙门氏菌的现场快速检测提供了新方案。其高灵敏度、高选择性和简便的样品加载过程,使其在食品安全监测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
未来,研究团队计划进一步优化传感器性能,如通过将聚多巴胺核心替换为磁性核心(如氧化铁),实现细菌的快速磁分离,缩短检测时间。此外,还将拓展该技术在其他食源性致病菌检测中的应用,为构建更完善的食品安全检测体系贡献力量。随着该技术的不断完善和推广,有望在保障公众饮食安全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为食品安全防线的升级提供有力支持。
参考文献:
Lee S, Kim H, Kim M, et al. Rapid and simple on-site salmonella detection in food via direct sample loading using a lipopolysaccharide-imprinted polymer[J]. Journal of Nanobiotechnology, 2025, 23(1): 279.
上一篇:拉曼 - 微流控 “单菌慧眼”:无需预培养的细菌精准识别与分选技术新突破
下一篇:免疫测定的基本原理与类型
1、凡本网所有原始/编译文章及图片、图表的版权均属微生物安全与健康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联系取得授权后转载。
2、凡本网未注明"信息来源:(微生物安全与健康网)"的信息,均来源于网络,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仅供网友学习参考使用并不代表本网同意观点和对真实性负责,著作权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无意侵犯版权,如有侵权,请速来函告知,我们将尽快处理。
3、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www.mbiosh.com
联系方式:020-87680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