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复杂PCR!光子晶体助HIV载量便捷检测
告别复杂PCR!光子晶体助HIV载量便捷检测
HIV感染是全球公共卫生挑战,准确监测HIV病毒载量对疾病管理至关重要。目前常用的病毒载量检测方法,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数字PCR,虽灵敏度高,但存在设备昂贵、操作复杂、需专业人员及样本易污染等缺点,难以满足资源有限地区即时检测需求。光学生物传感器凭借实时、无标记、低成本和便携优势,为现场快速检测提供可能;其中,光子晶体(PhC)因具有独特的光学特性,如光子带隙,在生物传感领域备受关注。其对周围环境折射率变化敏感,当目标生物分子与固定在光子晶体表面的生物识别元件结合时,会改变光子晶体表面的折射率,进而引起光子带隙移动,通过检测这种光学信号变化,就能实现对目标生物分子的检测。近年来,基于光子晶体的生物传感器在生物医学领域展现出巨大潜力,可用于检测多种生物标志物和病原体。不过,将光子晶体生物传感器用于HIV病毒载量检测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亟需深入探索以提升其检测性能,使其满足临床检测需求。
基于此背景,Saturnin Ombinda-Lemboumba等人设计并评估了一种以抗HIV-gp120抗体功能化的光子晶体光学传感芯片,用于对HIV-1假病毒进行灵敏、快速的定量检测。该检测系统以“光子晶体+抗体+金纳米颗粒”三明治结构为核心,其工作原理可以概括为:将抗HIV-gp120抗体固定在一维(1D)光子晶体表面;当含病毒的样本流过芯片时,病毒表面的gp120蛋白与抗体特异性结合,病毒被捕获并锚定在晶体表面。随后加入已用同一抗体修饰的60 nm金纳米颗粒(AuNPs-Ab)。纳米颗粒通过抗体-病毒-抗体桥接,进一步结合到已被捕获的病毒上,形成“晶体-病毒-纳米颗粒”三明治复合物,该结构可显著放大局部折射率变化信号。用宽带LED垂直照射光子晶体,实时采集透射光谱。病毒及纳米颗粒的加载改变晶体表面有效折射率,引起光子带隙位置(共振波长)向长波方向移动(红移)。通过测量该波长位移量,可线性反推出病毒浓度(图1)。共振波长随病毒浓度降低而呈规律性蓝移,最低可检测浓度为0.99 ×10-³ TCID₅₀/mL,芯片对病毒载量具有高度灵敏且可定量的响应(图2)。
总的来说,本研究首次将抗HIV-gp120抗体功能化的一维光子晶体与金纳米颗粒信号放大技术联用,构建出无需标记、可在两小时内完成检测的病毒载量现场检测平台,为资源受限地区提供了新的技术路线。其核心创新在于双重设计:一是利用光子带隙位移直接量化病毒,实现无标记检测;二是通过“晶体-病毒-纳米颗粒”三明治结构显著提升检测灵敏度。然而,该平台目前存在三方面局限:仅使用HIV-1假病毒验证,尚未评估临床样本(如血浆)复杂基质的干扰;检测下限仍受芯片本身折射率分辨能力限制;此外,HIV病毒gp120蛋白突变可能导致抗体识别失败,进而产生假阴性结果。后续研究需扩大临床样本类型与病毒突变株测试范围,并优化微流控集成设计以简化操作流程,方能推动该技术真正走向临床与现场应用。
图1 光子晶体生物传感芯片在不同处理及不同浓度HIV-1假病毒作用下的透射光谱。图中涉及到多个实验组,各组共振波长变化如下:i)裸芯片:共振波长645.07 nm。ii)经GPTMS硅烷化:共振峰移至 647.08 nm(+2.01 nm)。iii)固定抗gp120抗体:峰位达649.08 nm(累计+4.01±0.22 nm)。iii)加入未稀释病毒:峰位显著红移至660.47 nm(+15.4±0.57 nm)。iv)依次加入稀释病毒:D1→658.28 nm(+13.21±0.45 nm);D2→655.08 nm(+10.01±0.30 nm);D3→653.48 nm(+8.41±0.22 nm)。
图2 HIV-1假病毒浓度与共振波长位移之间的线性关系。随病毒浓度升高,位移呈线性增加(红移),拟合直线R²=0.91,表明芯片可凭波长位移定量病毒载量。
上一篇:暂无
下一篇:临床曲霉菌“现形”:AI图像识别自动识别获验证
1、凡本网所有原始/编译文章及图片、图表的版权均属微生物安全与健康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联系取得授权后转载。
2、凡本网未注明"信息来源:(微生物安全与健康网)"的信息,均来源于网络,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仅供网友学习参考使用并不代表本网同意观点和对真实性负责,著作权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无意侵犯版权,如有侵权,请速来函告知,我们将尽快处理。
3、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www.mbiosh.com
联系方式:020-87680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