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荧光表征:快速检测水中细菌的见解

细菌荧光表征:快速检测水中细菌的见解

原创
来源:陶诗友
2025-09-19 11:18:55
226次浏览
分享:
收藏
核心提示:该研究为解决水中微生物污染快速检测问题,采用三维荧光光谱(EEM)结合荧光区域积分(FRI)技术,将细菌内源性荧光团分为 A 区(氨基酸)、N 区(NAD (P) H)、F 区(黄素),分析 4 种纯菌及两座再生水厂二级出水土著菌。

1.引言

 清洁水资源对公共健康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但人口增长、城市化及工业化加剧了水污染,其中微生物污染会带来健康风险,因此高效检测水中微生物污染十分关键。

传统检测方法(如平板计数法)应用广泛,但耗时费力,还可能因无法检测 “活的非可培养微生物” 而低估数量;新兴的 PCRFCMATP 生物发光法虽有优势,却分别存在难区分活菌死菌、成本高、易受干扰的问题。

荧光光谱技术快速且无创,在微生物检测中前景广阔 —— 活细菌的内源性荧光团可作 “识别标记”。不过早期研究多为定性,近年定量研究也多基于单一波长;而 EEM(三维荧光光谱)能提供更丰富信息,FRI(荧光区域积分法)虽可分析 EEM,却极少用于细菌荧光表征。

本研究先将细菌内源性荧光团分为 A 区(氨基酸)、N 区(还原辅酶)、F 区(黄素)三大区域,明确各区域对应荧光物质;再分析 4 种纯菌株(枯草芽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及两座再生水厂二级出水中土著细菌的荧光特性;接着验证荧光积分值与细菌浓度的相关性,并用 PCA(主成分分析)区分不同菌种及实际水体中的细菌;最终旨在建立一套快速可靠的水中细菌检测与定量方法,解决传统方法耗时、操作复杂的问题。

2.结果与讨论

基于细菌内源性荧光团的光谱特性,相较于此前的 5 EEM 区域,扩大了激发与发射波长范围,新增 N 区和 F 区以精准捕捉辅酶类荧光信号,更贴合细菌自体荧光的实际特征,为后续通过荧光区域积分(FRI)定量分析细菌荧光奠定了分类基础,有利于为后续通过荧光区域积分(FRI)定量分析细菌荧光奠定了分类基础.

111.1

    1. 细菌内源荧光团的EEM区域。A 区:对应氨基酸(包含酪氨酸、色氨酸、苯丙氨酸),激发波长 200-300nm、发射波长 250-400nmN 区:对应 NAD (P) H(还原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及其磷酸酯),激发波长 300-400nm、发射波长 400-500nmF 区:对应黄素(如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 FAD),激发波长 400-500nm、发射波长 500-600nm

荧光强度分布:四种细菌强荧光均集中于 A 区(氨基酸),NF 区荧光弱,印证氨基酸是细菌自体荧光主来源,与细菌以蛋白质为主要成分、辅酶含量低的生理特征一致。

A 区荧光特征:四种细菌在 A 区均呈双荧光峰(激发波长约 230nm 280nm,发射波长约 330nm),与标准色氨酸双峰特征吻合,可作为细菌存在的定性依据。

菌种差异:革兰氏阳性菌(枯草芽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A 区荧光强于革兰氏阴性菌(大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推测与细胞壁结构差异导致的蛋白质含量不同有关;枯草芽孢杆菌浓度虽低,但 A 区荧光与其他菌相当,或因其胞外聚合物(EPS)中蛋白质贡献额外荧光;铜绿假单胞菌 N 区荧光较强,源于其 EPS 中的铁载体绿脓素。


2. 四种典型细菌的 EEM 轮廓图。(a)枯草芽孢杆菌(8×10CFU/ml)、(b)金黄色葡萄球菌(1.65×10CFU/ml)、(c)大肠杆菌(4.3×10CFU/ml)、(d)铜绿假单胞菌(2.75×10CFU/ml)四种细菌的 EEM 轮廓,横轴为发射波长(200-600nm),纵轴为激发波长(200-500nm),标注了 A 区、N 区、F 区的位置及荧光强度分布(以不同灰度或颜色梯度表示)。

整体趋势:随细菌浓度升高,ANF 三区荧光积分值均上升;除铜绿假单胞菌外,A 区荧光积分比 NF 区高 1-2 个数量级,与图 2 A 区强荧光结果一致。

定量相关性:四种细菌 F 区荧光积分与浓度的均超 0.9,线性关系优,可作为细菌定量可靠指标;A 区易受有机物荧光干扰,N 区线性相关性不稳定,均不适用于定量。

检测限差异:基于 F 区的检测限因菌种而异,枯草芽孢杆菌低至 10CFU/ml,大肠杆菌需超 10⁶CFU/ml,差异与菌种黄素含量及代谢状态有关,需针对性优化检测条件 3333.3

3. 四种细菌荧光积分与浓度关系图。分别展示四种细菌的 A 区、N 区、F 区荧光积分值(纵轴,单位依检测条件定)与细菌浓度(横轴,log10(CFU/ml))的散点图及线性拟合曲线,标注了各区域拟合曲线的趋势。

与纯菌共性:两座水厂出水细菌强荧光均在 A 区,且有色氨酸特征双荧光峰,说明土著菌与纯菌荧光主来源均为氨基酸,验证 FRI 方法适用于实际水体细菌检测。

水厂差异:AB 厂出水细菌浓度量级相同,但 A A 区荧光更强,推测因进水不同导致细菌群落结构有别(A 厂优势菌或含更多蛋白质、分泌更多 EPS);两厂均用 A²/O 工艺,进一步表明进水水质是影响出水细菌荧光特性的关键。

4444.4

4. 两座再生水厂二级出水细菌的 EEM 轮廓图。北京两座再生水厂(a)A 厂:6.2×10CFU/ml,处理市中心及东部污水;(b)B 厂:1.6×10CFU/ml,处理西部污水)二级出水中土著细菌的 EEM 轮廓,横轴为发射波长(200-600nm),纵轴为激发波长(200-500nm),标注 A 区、N 区、F 区。

A 厂表现:A ANF 三区荧光积分与细菌浓度均呈良好线性相关(F R²=0.9975 最优),说明 FRI 在细菌群落稳定的 A 厂出水中可精准定量细菌。

B 厂表现:B A 区荧光积分与浓度相关性差(R²=0.6597),或因有机物干扰;N 区检测限高、灵敏度不足;但 F 区仍呈良好线性(R²=0.9335),再次证实 F 区荧光对实际水体细菌定量的可靠性。

实际应用价值:A 区双荧光峰可定性识别实际水体细菌,F 区荧光积分可定量;FRI 适用于特定水体长期监测,能预警细菌浓度超标。


5. 两座水厂出水细菌荧光积分与浓度关系图。展示 A 厂、B 厂二级出水细菌的 A 区、N 区、F 区荧光积分值(纵轴)与细菌浓度(横轴,log₁₀(CFU/ml))的散点图及线性拟合曲线。

菌种区分:革兰氏阳性菌与阴性菌在图中点距远,荧光光谱差异显著,PCA 可有效提取特征区分菌种;同类菌种点距近,进一步验证 PCA 分类有效。

实际水体细菌定位:两厂出水细菌点位于两类菌之间,为混合菌群;A 厂菌点近阳性菌、B 厂近阴性菌,与图 4 A A 区荧光更强呼应,PCA 可借荧光特征推测实际水体细菌群落组成。

应用潜力:PCA 结合荧光光谱能快速判断细菌群落变化,为微生物水质波动实时监测提供支持,弥补传统方法难快速区分群落差异的不足。

联想截图_20250916203858

6. 细菌发射光谱的 PCA 分析图。横轴为第一主成分 PC1(贡献率 64.69%),纵轴为第二主成分 PC2(贡献率 33.20%),每个点代表一种细菌(枯草芽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或一座水厂出水细菌(A 厂、B 厂),标注了各点对应的细菌类型及浓度。

3.总结

本研究成功建立了基于 EEM FRI 的细菌定量方法,将细菌内源性荧光团分为 A 区(氨基酸)、N 区(还原辅酶)、F 区(黄素)三个区域。

对枯草芽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四种细菌的研究发现,它们的自体荧光主要集中在 A 区,说明氨基酸是细菌主要内源性荧光团;同时证实 F 区荧光积分值与细菌浓度线性关系良好(R²>0.9),可作为细菌定量的可靠指标。

此外,研究还表明 PCA 能有效区分不同种类细菌,以及不同再生水厂二级出水中的细菌。

综上,荧光光谱技术在水中细菌快速检测上潜力巨大,但未来还需进一步研究,提升 FRI 方法的灵敏度和适用性(比如增强低浓度细菌的荧光响应、排除复杂水体中有机物的干扰等),从而更好满足实际水体细菌检测需求,为水质安全保障提供更有力的技术支持。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2166/wrd.2021.040

  • 上一篇:食品菌落大揭秘!菌落总数测试片来“数”说真相
  • 下一篇:基于 Fe₃O₄-QCS-PEI-Cu 适配体与阶梯分支 HCR 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超灵敏检测及灭活新策略
网站声明

1、凡本网所有原始/编译文章及图片、图表的版权均属微生物安全与健康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联系取得授权后转载。

2、凡本网未注明"信息来源:(微生物安全与健康网)"的信息,均来源于网络,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仅供网友学习参考使用并不代表本网同意观点和对真实性负责,著作权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无意侵犯版权,如有侵权,请速来函告知,我们将尽快处理。

3、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www.mbiosh.com

联系方式:020-87680942

评论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