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风车形CAuNP:手性驱动的免疫层析高敏“猎手”

三维风车形CAuNP:手性驱动的免疫层析高敏“猎手”

原创
来源:占英
2025-09-19 14:59:30
4次浏览
分享:
收藏
核心提示:本文通过手性转移和尺寸工程原理,以L-谷胱甘肽诱导合成三维风车形手性金纳米颗粒(CAuNPs),构建高灵敏度免疫层析测定(LFIA)平台用于鼠伤寒沙门氏菌检测。

即时检测(POCT)技术在医疗、环境和食品检测中需求迫切,免疫层析测定(LFIA)因简便、低成本成为实用POCT策略。传统金纳米颗粒(AuNPs)消光能力有限,影响低浓度靶标检测灵敏度。

尺寸工程和形状工程理论显示,大尺寸和特殊形貌AuNPs可增强光吸收,但大尺寸三维AuNPs制备复杂,形貌和尺寸均一性不足。手性等离子体纳米材料因螺旋结构和各向异性,具有优异局部表面等离子体共振(LSPR)和宽带光吸收能力,结合手性转移和尺寸工程,可通过高序等离子体模式、大尺寸偶极模式提升信号,且配体利于功能化。

然而,手性AuNPsLFIA中应用罕见,大尺寸手性纳米材料制备面临尺寸与手性转移平衡难题。本研究首次将手性转移和尺寸工程结合,合成三维风车形CAuNPs并用于LFIA检测鼠伤寒沙门氏菌,以突破传统方法局限。

研究内容


1.风车形CAuNPs的表征

采用种子生长法,以球形Au为籽晶制备立方AuNPs,再经L-谷胱甘肽(L-GSH)诱导合成风车形CAuNPs。其呈棕黑色,尺寸约110nm,表面有凹螺旋结构,凹角约113°UV-可见光谱显示300-900nm宽带吸收,LSPR峰位于660nmFT-IR证实L-GSH通过Au-S键结合,XPSXRD表明为面心立方结构。圆二色谱显示手性特征,EDS元素分布均匀,证实CAuNPs成功合成且兼具手性和良好光学性能。

2.L-GSH浓度对CAuNPs生长动力学的调控

L-GSH浓度通过影响沉积(V沉积)和扩散(V扩散)速率调控CAuNPs形貌。当AuNPs:L-GSH1:0.30时,V沉积略大于V扩散,形成小凹角立方结构;1:0.61时,V沉积进一步增大,生成形貌均一的风车形结构;1:1.21时,V沉积远大于V扩散,出现树枝状不规则结构;1:2.43时发生聚集。DFT模拟显示L-GSH优先吸附于Au111)晶面,结合热力学和动力学分析,证实L-GSH通过手性转移调控CAuNPs各向异性生长,1:0.61为最优比例。

3.CAuNPs的性能评估

通过控制立方AuNPs籽晶量(10-50μL),制备50-110nmCAuNPs,尺寸与籽晶量成反比,大尺寸CAuNPs凹角小、表面积大。UV-可见光谱显示大尺寸CAuNPs吸收更强,红移更明显,标准曲线斜率为AuNPs1.4倍,光吸收能力更优。稳定性测试表明,CAuNPsNaCl浓度>25×10⁻²MpH3-11时性能稳定,优于传统AuNPs,得益于L-GSH表面官能团增强稳定性,适合LFIA应用。


4.免疫探针的条件优化与性能评估

采用EDC/NHS法制备CAuNP-mAb免疫探针,优化后抗体用量6μg、探针体积8μL,均低于AuNP探针(12μg12μL)。Zeta电位变化证实抗体成功偶联,ELISA检测显示CAuNPs抗体偶联效率(87.32%)和活性(92.99%)均高于AuNPs75.09%89.59%)。L-GSH的羧基通过共价键高效结合抗体,减少空间位阻,保留抗体活性,为高灵敏度检测奠定基础。

5.基于CAuNPs构建的LFIA检测性能评估

CAuNP-LFIA检测鼠伤寒沙门氏菌,在鸡肉样品中10¹-10⁶CFU/mL浓度范围内,T线信号随浓度降低而减弱,目视检测限(vLOD)为10²CFU/mL,定量检测限(LOD0.59×10²CFU/mL,分别比AuNP-LFIA100倍和14.1倍。重复性实验RSD2.26%,加标回收率89.46%-124.02%,特异性良好,仅对目标菌显色。20分钟完成检测,抗体用量少,性能优于多数已报道方法。

本研究结合手性转移和尺寸工程,以L-GSH为配体成功合成三维风车形CAuNPs,其具有均一形貌、宽带光吸收和良好稳定性,抗体偶联效率和活性高。基于此构建的LFIA平台检测鼠伤寒沙门氏菌,LOD0.59×10²CFU/mLLOD10²CFU/mL20分钟内完成检测,在鸡肉样品中表现出良好重复性、特异性和回收率,性能显著优于传统AuNP-LFIA。该方法为食品安全检测提供了高灵敏、快速的新策略,未来可拓展至其他生物标志物检测,通过研究更多手性配体进一步优化纳米材料性能。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cej.2025.160079

  • 上一篇:暂无
  • 下一篇:基于手指驱动微流控芯片和重组酶辅助扩增技术的多重细菌敏感检测
网站声明

1、凡本网所有原始/编译文章及图片、图表的版权均属微生物安全与健康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联系取得授权后转载。

2、凡本网未注明"信息来源:(微生物安全与健康网)"的信息,均来源于网络,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仅供网友学习参考使用并不代表本网同意观点和对真实性负责,著作权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无意侵犯版权,如有侵权,请速来函告知,我们将尽快处理。

3、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www.mbiosh.com

联系方式:020-87680942

评论
全部评论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