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模块化荧光光电微生物检测仪实现微生物的高通量特异性检测
智能模块化荧光光电微生物检测仪实现微生物的高通量特异性检测
1.引言
食品安全背景:食品安全是全球重大关切。中国各地暴发多起食源性疾病,因此开发新型微生物传感技术对保障食品安全、预防疾病暴发至关重要。
现有检测方法局限
微生物培养法:准确性高、可作仲裁标准,但检测效率低。
基因检测技术(如 PCR 法):准确性较高,但需专业操作与规范管理,还需预处理、可能出假阳性。
传统平板检测法:检测周期长(最长 7 天),常导致食品先上市、结果后出,威胁消费者健康。
生物传感器技术:成本、实用性等有进步,但生物识别元件(多为抗体)易失活、稳定性差,非特异性吸附影响准确性,且受 pH、温度等参数限制。
本研究为解决食品安全领域食源性病原体微生物检测效率低、操作复杂等问题,研究团队基于荧光探针的生物光电传感器组装策略,开发出智能模块化荧光光电微生物(IMFP)系统。该系统整合光电检测、温度控制等功能,搭配大肠菌群和伤寒沙门氏菌特异性培养基。经检测原理、光源性能、检测选择性与灵敏度等多方面性能验证,并与其他方法对比凸显优势后,证实其可用于食品安全、病原微生物诊断试剂开发等多领域,为食源性疾病防控提供高效工具。
图1. 展示了智能模块化荧光光电微生物(IMFP)检测系统的工作原理与相关组分。
2.结果与讨论
系统组成:包含安卓模块(高清触摸屏、电源适配器)、串口模块(串口扩展器)、微生物检测仪模块(16 个检测仪,每台 16 通道)、试剂模块(检测管、特异性培养基等)。
硬件供电:220V 交流电经适配器转 12V 直流电,供安卓屏和检测仪;安卓屏输出 5V 直流电供串口扩展器;检测仪内置加热膜、温度传感器,可精准控温(30-40℃)。
检测核心:试剂模块中,微生物代谢产酶,酶与特异性探针反应生成荧光信号,供检测仪捕获。
图2. 集成设备(图 A):安卓模块包含安卓高清触摸屏和电源适配器;串口模块包含串口扩展器;微生物检测仪模块包含 16 个模块化微生物检测仪(每台配备 16 个检测通道)及 1 个运行状态屏;试剂模块包含试剂瓶和特异性培养基。
IMFP 系统整体硬件框架图(图 B):电源适配器将 220 伏交流电转换为 12 伏直流电,为安卓触摸屏和模块化微生物检测仪供电;安卓触摸屏为串口扩展器提供 5 伏直流电。模块化微生物检测仪的硬件部分包括紫外控制电路板(PCB)、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屏、散热风扇、加热膜和温度传感器。
试剂模块(图 C):该模块由检测管、基础培养基、特异性探针和目标微生物组成。在微生物检测过程中,微生物生长时产生的酶会与特异性探针发生反应,生成可被微生物检测仪模块捕获并检测的荧光信号。
微生物代谢产特定酶,酶分解底物生成产物,经 365nm/410nm 紫外 LED 激发后,产物释放特定波长信号。
检测器捕获信号,经模数转换器处理并结合参考电压,通过公式量化检测信号,最终在显示器呈现与微生物生长曲线趋势一致的信号曲线。
凭 “信号曲线有无” 判断微生物是否存在,借 “曲线阈值” 反推初始浓度,实现定量检测。
图3. 特定细菌经代谢会产生特异性酶,这类酶可作用于其特异性底物并生成不同产物。因此,用对应的光源激发后,会触发特定波长的发射,该发射信号可被记录。
大肠菌群验证:37℃培养 24 小时后,仅含大肠菌群的检测管变黄,非目标菌株与空白管无颜色变化,证明大肠菌群代谢酶(β- 半乳糖苷酶)可特异性分解底物产生颜色反应。
伤寒沙门氏菌验证:37℃培养 48 小时后,仅含伤寒沙门氏菌的检测管在 365nm 紫外灯下发出蓝白色荧光,其他样本无荧光,说明其代谢酶(辛酯酶)能特异性触发荧光反应。
图4. 向检测管中加入 4 毫升培养基以及 1 毫升大肠菌群或伤寒沙门氏菌菌液,在 37℃条件下培养后观察结果。在大肠菌群选择性验证中,培养 24 小时后,仅含有大肠菌群的检测管变黄(图 A);
同样,在伤寒沙门氏菌选择性验证中,培养 48 小时后,仅含有伤寒沙门氏菌的检测管在 365 纳米波长下呈现明显的蓝白色荧光,其余检测管均无荧光(图 B)。
大肠菌群相关:底物 ONPG 无明显吸收峰,其代谢产物 ONP 在 410nm 处出现强吸收峰,为大肠菌群检测的信号波长提供依据。
伤寒沙门氏菌相关:底物 MUCAP 无明显荧光峰,代谢产物 4 - 甲基伞形酮(4-MU)在特定波长(约 450nm)处出现强荧光峰,且仅在含伤寒沙门氏菌的样本中检测到该峰,证实反应特异性。
图5. 大肠菌群(A)与伤寒沙门氏菌(B)代谢产物介导的选择性底物催化作用及其反应产物(邻硝基苯 β-D - 半乳糖苷、邻硝基苯酚、4 - 甲基伞形酮辛酸酯、4 - 甲基伞形酮)的对应发射峰。
光源精度:不同通道检测 ONP 标准溶液,相对标准偏差(RSD)为 1.18%;检测 4-MU 标准溶液,RSD 为 0.89%,均远低于 5%,证明多通道检测一致性高。
光源线性:ONP 标准溶液的线性方程为 y=5.01x+46.91,线性相关系数 R²=0.993;4-MU 标准溶液的线性方程为 y=2.37x+0.24,R²=0.996,均接近 1,表明信号强度与物质浓度呈良好线性关系。
图6. 通过 IMFP 装置对以下指标进行了测试:不同通道间的精密度(ONP 对应图 A,4-MU 对应图 B)以及系统的线性关系(ONP 对应图 C,4-MU 对应图 D)。
选择性:检测大肠菌群与伤寒沙门氏菌时,仅目标微生物通道呈现 “S” 形信号曲线(反映微生物生长与酶促反应进程),空白组与非目标菌株通道为平稳波动直线,系统选择性优异。
浓度梯度:目标微生物浓度在 10⁰-10⁶ CFU/mL 范围内,浓度越高,信号曲线上升越快(检测时间越短),体现系统对浓度变化的高敏感性。
线性关系:大肠菌群、伤寒沙门氏菌的检测时间与浓度对数均呈线性相关,R² 均为 0.99,可通过检测时间快速量化微生物初始浓度。
图7. 通过 IMFP 系统获得以下测试结果:大肠菌群的特异性测试结果(图 A)与伤寒沙门氏菌的特异性测试结果(图 B)、不同浓度大肠菌群的检测结果(图 C)与不同浓度伤寒沙门氏菌的检测结果(图 D),以及大肠菌群检测时间的线性关系(图 E)与伤寒沙门氏菌检测时间的线性关系(图 F)。
无论是大肠菌群还是伤寒沙门氏菌,在 10⁰-10⁶ CFU/mL 浓度范围内,含杂菌组与不含杂菌组的检测时间无显著差异(误差线重叠),且均随浓度升高而缩短。
系统抗细菌干扰能力强,所用特异性培养基可有效抑制杂菌生长,酶促反应不受杂菌影响,适用于复杂样本检测。
图8. 图 A 和图 B 展示了存在杂菌干扰情况下的测试结果;IMFP 系统的测试结果与无杂菌干扰时的测试结果无显著差异(n=3 次技术重复,误差条代表平均值 ± 标准误)。
对 16 个水产养殖水样与 1 个阴性对照检测,IMFP 系统与平板培养法均检出 10 个阳性样本、6 个阴性样本,检出结果完全一致。
阳性样本的浓度数量级匹配,信号强度趋势吻合,证明系统在实际样本检测中准确性高,可替代传统方法用于复杂场景(如水产、生鲜食品)的微生物检测。
图9. 对每个样本,均采用 IMFP 系统与 BS 平板法进行分析。本研究共检测 17 个样本(编号 1-16,另设 1 个阴性对照,记为 Neg.)。两种方法检测结果显示:10 个样本呈阳性,且阳性结果的数量级一致;其余 6 个样本呈阴性(n=3 次技术重复,误差条代表平均值 ± 标准误)。
3.总结
为解决食品安全领域食源性病原体检测效率低、操作复杂的问题,研究团队基于荧光探针的生物光电传感器策略,开发出 IMFP 系统。
该系统整合光电检测、温控等功能,搭配大肠菌群和伤寒沙门氏菌特异性培养基,以 “微生物代谢酶 - 底物 - 荧光信号” 为核心检测逻辑。经验证,其检测限 1 CFU/mL、耗时≥2 小时、一步操作、可同时测 256 样本、选择性 99%,且抗杂菌干扰能力强,通道精密度(RSD<5%)与线性(R²≈0.99)优异。
实际检测水产养殖水样时,该系统与传统 BS 平板法检出结果完全一致(10 阳 6 阴),阳性浓度数量级匹配。
综上,该系统可用于食品安全检测等领域,突破传统方法局限,为食源性疾病防控提供高效工具,有实用与产业化价值。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aca.2023.341282
上一篇:大肠菌群藏得深?环凯测试片18小时让它“冒泡露脸”!
下一篇:硼酸功能化 Fe₃O₄纳米颗粒:低丰度致病菌富集检测新突破
1、凡本网所有原始/编译文章及图片、图表的版权均属微生物安全与健康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联系取得授权后转载。
2、凡本网未注明"信息来源:(微生物安全与健康网)"的信息,均来源于网络,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仅供网友学习参考使用并不代表本网同意观点和对真实性负责,著作权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无意侵犯版权,如有侵权,请速来函告知,我们将尽快处理。
3、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www.mbiosh.com
联系方式:020-87680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