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簇发“荧光密语”:微波+酪蛋白,解码食品酶活性
金簇发“荧光密语”:微波+酪蛋白,解码食品酶活性
蛋白酶作为一类能水解蛋白质肽键的酶,广泛参与食品加工、消化、疾病诊断等关键过程,其活性受pH影响显著,不同蛋白酶需在酸性、中性或碱性条件下发挥最优作用。传统蛋白酶活性检测方法(如福林法、偶氮酪蛋白法)存在操作繁琐、耗时久、抗干扰能力弱等缺陷,难以满足复杂食品样品的快速检测需求。
荧光传感器因便捷灵敏的优势成为研究热点,但单一荧光信号易受光漂白、浓度等因素干扰,定量准确性受限;比率荧光虽能克服此问题,却面临双荧光团偶联复杂、光谱重叠等挑战。金纳米簇(AuNCs)具备超小尺寸、大斯托克斯位移等特性,蛋白包裹型AuNCs在传感领域潜力大,然而传统制备方法耗时久、需额外还原剂且成本高。
微波辅助合成可加速反应,酪蛋白因耐高温(变性温度140℃)、易水解、富含酪氨酸(可还原Au³⁺)且能形成胶束稳定AuNCs,成为理想原料。基于此,本文开发微波辅助合成casein-AuNCs并结合FITC的比率荧光传感器,旨在实现食品中多种蛋白酶的高效、灵敏检测。
图1. 基于FITC-酪蛋白-AuNCS的蛋白酶活性荧光生物传感器的合成路线及工作原理
研究内容
图2. 酪蛋白AuNC的表征
通过700W微波照射30秒,以酪蛋白为还原剂和稳定剂合成casein-AuNCs。其在330nm激发下,640nm处有强红色发射峰,斯托克斯位移达310nm;UV-Vis光谱显示280nm处酪蛋白特征峰,无520nm金纳米颗粒特征峰,证明AuNCs成功合成。TEM观察到AuNCs均匀分布,平均直径4.79nm,晶格间距0.24nm;XRD仅出现{111}晶面衍射峰,表明纳米晶定向生长。FT-IR显示酪蛋白酪氨酸残基特征峰偏移,证实其与AuNCs相互作用。4℃储存1个月后,荧光强度基本不变,说明稳定性优异,为后续传感奠定基础。
图3. 酪蛋白-AuNC的合成与表征
将FITC与casein-AuNCs共价偶联,形成比率荧光探针。在不同pH缓冲液(碱性pH10.5、中性pH7.5、酸性pH3.0)中透析后,探针在520nm(FITC)和640nm(AuNCs)处均有荧光峰。UV-Vis光谱新增500nmFITC特征峰,证实偶联成功。DLS显示碱性条件下探针粒径(191.4nm)大于中性和酸性,因碱性环境增强酪蛋白负电荷排斥,使胶束结构松散。XPS分析发现Au(0)/Au(I)比例在pH10.5和7.5时为1.38,pH3.0时为1.21,Au(I)有助于稳定AuNCs,且不同pH下探针结构稳定,满足多类型蛋白酶检测需求。
图4. FITC-酪蛋白-AuNCs检测蛋白酶活性的机制
蛋白酶水解酪蛋白模板是检测核心机制。当蛋白酶存在时,其水解酪蛋白使casein-AuNCs失去稳定,发生聚集导致640nm处荧光衰减;同时,酪蛋白水解释放FITC标记短肽,恢复FITC固有荧光,使520nm处荧光增强。通过测定F₅₂₀/F₆₄₀比值实现定量检测。厌氧实验表明,溶解氧不影响AuNCs荧光衰减,排除氧淬灭干扰;DLS和TEM观察到水解后探针粒径减小且出现AuNCs聚集体,ICP-MS检测到Au释放量随酶活性增加而升高(1.1-5.7mg/L),进一步证实水解引发AuNCs聚集的机制。
图5. FITC-酪蛋白-AuNC的稳定性
优化检测条件(200μL反应体系、40℃孵育、10mg/mL酪蛋白浓度、0.5h孵育时间)后,探针对碱性、中性、酸性蛋白酶的检测线性范围均为0.5-15U/mL(R²分别为0.9945、0.9963、0.9982),检测限分别低至0.29、0.36、0.49U/mL,优于现有多数传感平台。对实际样品(人体唾液、芒果汁、无花果汁、发酵剂)进行加标回收实验,回收率96.68%-103.51%,RSD≤4%,且与标准方法结果一致,证实该传感器在食品蛋白酶检测中的实用性与准确性,单样品检测成本仅约0.5美元。
本研究通过家用微波炉30秒快速合成casein-AuNCs,偶联FITC构建比率荧光传感器,实现食品中三类蛋白酶的高灵敏检测。该传感器借助蛋白酶水解引发的AuNCs聚集荧光衰减与FITC荧光恢复,通过F₅₂₀/F₆₄₀比值定量酶活性,检测限低、抗干扰能力强,在高温、高盐环境下稳定性优异。实际样品检测回收率理想,成本低廉。此方法不仅解决传统蛋白酶检测的缺陷,还为食品领域其他酶活性检测提供新思路,未来有望拓展至生物分析、催化、药物递送等多个领域,具有广阔应用前景。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foodchem.2025.143078
上一篇:暂无
下一篇:水中六价铬毒性的快速检测新方法:基于生物反应器与非分散红外CO₂传感器的创新技术
1、凡本网所有原始/编译文章及图片、图表的版权均属微生物安全与健康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联系取得授权后转载。
2、凡本网未注明"信息来源:(微生物安全与健康网)"的信息,均来源于网络,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仅供网友学习参考使用并不代表本网同意观点和对真实性负责,著作权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无意侵犯版权,如有侵权,请速来函告知,我们将尽快处理。
3、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www.mbiosh.com
联系方式:020-87680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