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纳米机器掌舵:主客体传感器点亮金葡菌检测信号

DNA纳米机器掌舵:主客体传感器点亮金葡菌检测信号

原创
来源:占英
2025-09-26 14:52:01
87次浏览
分享:
收藏
核心提示:本文构建了一种以Arg/ATT-AuNCs为主客体结构发光体,结合酶介导的DNAwalker和HCR双信号放大策略的无共反应物电化学发光生物传感器,实现对金黄色葡萄球菌(S. aureus)的超灵敏检测。

金黄色葡萄球菌S. aureus)是常见的食源性致病菌,尤其易污染海产品,可引发食物中毒,导致呕吐、腹泻等症状,严重时危及生命。各国对食品中S. aureus含量有严格限制,因此快速、灵敏检测至关重要。

现有检测方法如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表面增强拉曼光谱(SERS)等存在灵敏度不足、操作复杂或依赖昂贵设备等问题。电化学发光(ECL)生物传感器因灵敏度高、响应快受关注,但多数需共反应物(如TPrAH₂O₂),易导致检测体系不稳定、结果偏差。

金纳米簇(AuNCs)作为发光体有潜力,但发光效率低且需共反应物。通过配体刚性化构建主客体结构可提升其性能。同时,单一信号放大策略灵敏度有限,DNAwalkerHCR结合的双放大策略可增强信号。基于此,本文开发无共反应物ECL传感器,以解决S. aureus高灵敏检测难题。

研究内容

1.生物传感器与ECL机构的装配过程

传感器组装流程为:电极修饰Zn/Co-MOF,固定H1并封闭非特异性位点;S. aureus与适配体结合释放cDNAcDNA打开H1,在ExoIII作用下引发DNA walker循环,产生的片段触发H2-AuNCsH3HCR,形成长链DNA,富集更多Arg/ATT-AuNCs

ECL机理为:Arg/ATT-AuNCs氧化生成阳离子自由基,HEPES氧化后去质子化形成自由基,两者反应生成激发态Arg/ATT-AuNCs,其返回基态发出光信号,无需共反应物。主客体结构通过氢键抑制配体振动,减少非辐射跃迁,提升发光效率。

2.Arg/at-auncs的表征

TEM显示Arg/ATT-AuNCs为亚圆形单分散,尺寸均匀。XPS全谱含CAuN等元素,S2p谱证实Au-S键存在。FT-IR3100-3500cm⁻¹NH键振动峰证明Arg结合。UV-vis光谱有220-300nm特征峰,荧光光谱显示其荧光强度显著高于ATT-AuNCsUV灯下绿光更强,ECL信号也更高,表明其成功合成且发光性能优异。

3.Zn/Co-MOF的表征

SEM显示Zn/Co-MOF为规则十二面体结构,对称性高,提供丰富DNA结合位点。元素mappingEDS证实CoZn元素均匀分布,表明合成成功。不同批次SEM显示结构一致,同批次修饰电极的CV曲线误差小,同一电极连续扫描20redox曲线稳定,证明其重现性和稳定性良好,适合作为DNAwalker的轨道。


4.生物传感器的ECL曲线和凝胶电泳

ECL曲线验证了组装过程:无Arg/ATT-AuNCs时无信号,加入后产生信号。双放大策略(DNA walker + HCR)的ECL强度是无放大组的4.5倍,证明其有效性。

凝胶电泳显示:适配体与cDNA形成双链(lane3),S. aureus结合适配体使双链解离(lane4);ExoIII切割H1释放walkerlane6);HCR生成聚合物(laned),证实传感器设计可行。

5.生物传感器的电化学表征

CVEIS表征组装过程:Zn/Co-MOF修饰电极电流降低(导电性差);固定H1后电流升高(改善电荷传递);BSAcDNA修饰使电流降低、Rct增大(非导电性);ExoIII作用后电流升高、Rct减小(移除非导电链);HCR后电流降低、Rct增大(DNA聚合物阻碍电子传递),均证明传感器组装成功。

6.实验参数的改进

优化参数包括:检测pH8.5(平衡ExoIII活性与AuNCs稳定性);HCR反应时间60min(确保充分反应);H2H3浓度2μM(避免过量阻碍电子传递);适配体浓度150nM(提供足够结合位点);ExoIII孵育时间40min、浓度2U(高效剪切且不影响体系稳定)。这些参数使传感器性能最优。

7.ECL生物传感器的性能分析

最优条件下,S. aureus浓度与ECL强度正相关,线性范围1.00×10¹-1.00×10⁹CFU/mLR²=0.994,检测限1.16CFU/mLS/N=3)。与其他方法相比,该传感器线性范围更广、检测限更低,优于需共反应物的ECL传感器及ELISASERS等方法,体现其高灵敏度。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cej.2025.160268

  • 上一篇:暂无
  • 下一篇:三合一检测新招:DNA水凝胶CRISPR智擒诺如病毒
网站声明

1、凡本网所有原始/编译文章及图片、图表的版权均属微生物安全与健康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联系取得授权后转载。

2、凡本网未注明"信息来源:(微生物安全与健康网)"的信息,均来源于网络,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仅供网友学习参考使用并不代表本网同意观点和对真实性负责,著作权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无意侵犯版权,如有侵权,请速来函告知,我们将尽快处理。

3、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www.mbiosh.com

联系方式:020-87680942

评论
全部评论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