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绿茶真的有助于减肥吗?

喝绿茶真的有助于减肥吗?

原创
来源:樊玥
2023-05-08 00:00:00
19次浏览
分享:
收藏
核心提示:研究发现,摄入茶氨酸对应激诱导的海马长时程增强和识别记忆损伤具有预防作用,实验表明,L-茶氨酸的再灌注可以具有神经保护作用,并防止谷氨酸受体激动剂介导的损伤。

  近日,来自暨南大学的研究团队在Journal of Functional Foods上发表了一篇关于研究绿茶摄入如何通过改变肠道微生物群来预防肥胖的研究性论文,实验将绿茶与标准脂肪饮食(SFD)或高脂肪饮食(高脂肪饮食)一起喂养给小鼠(瘦或肥胖),并定期监测肥胖和肠道微生物群,评估了当瘦或肥胖的小鼠连续或仅在一段时间内饮用绿茶时,他们将获得什么样的益处。

  肥胖导致慢性炎症,与多种疾病密切相关,如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和多种癌症。世界卫生组织提供的统计数据表明,超重和肥胖可被视为全球第五大死亡风险因素,四大风险因素中的三个是高血压、高血糖和缺乏运动,这都是肥胖的原因或后果。研究发现,抗肥胖草药和功能性食品可以通过增加拟杆菌门、阿克曼菌属、乳杆菌属和拟杆菌属的丰富性,以及通过减少厚壁菌门和厚壁菌/拟杆菌比率来改变肠道微生物群。此外,参与草药或功能性食物与肠道微生物群相互作用的短链脂肪酸、胆汁酸和脂多糖与非酒精性脂肪肝、2型糖尿病和肥胖症等代谢疾病密切相关。

  绿茶,也称为茶花叶,几千年来一直是世界上消费最广泛的饮料之一。绿茶中有许多药用化合物,如茶氨酸、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盐(EGCG)、咖啡因和茶皂苷。据报道,绿茶具有许多健康益处和药用财产。研究发现,摄入茶氨酸对应激诱导的海马长时程增强和识别记忆损伤具有预防作用,实验表明,L-茶氨酸的再灌注可以具有神经保护作用,并防止谷氨酸受体激动剂介导的损伤。

  与高糖碳酸饮料(如可乐饮料)相比,传统茶饮料更健康,不仅因为其低糖含量,而且因为它们是预防肥胖的潜在可行营养策略。研究人员从多个角度探讨了喝茶对肥胖的影响和作用机制。通过探索茶及其活性成分对各种肥胖指标的影响发现,茶成分的抗肥胖活性与抑制脂肪吸收和降低炎症因子水平有关,可以有效降低血清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单核细胞趋化蛋白(MCP-1)、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6(IL-6)和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的水平。茶成分的抗肥胖活性与抑制脂肪吸收和降低炎症因子水平有关。

  进一步的研究表明,茶多酚可以通过改变脂肪生成相关酶的活性来影响脂质代谢,包括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α(AMPK-α)和乙酰辅酶A(CoA)羧化酶(ACC)的磷酸化,研究还表明,茶和EGCG可以通过增加粪便中的能量排泄而减少肥胖,而不影响食物摄入和能量摄入。另一方面,一些研究人员研究了不同茶品种(包括绿茶、乌龙茶和红茶)抗肥胖活性的差异。这些研究充分证实了在高脂肪饮食喂养的小鼠模型上,喝茶对抗肥胖的可行性。


  图1 在肥胖小鼠的高脂饮食挑战过程中持续摄入绿茶的抗肥胖作用

  (A) 体重曲线;权重曲线下方的彩色条描绘了所指示的处理的持续时间。(B) 根据GTT的葡萄糖水平。(C) 肝脏、皮下脂肪和附睾脂肪的H&E染色,箭头指示肝脏中有脂滴积聚。每周记录一次体重,并在图a中三角形所示的时间点收集粪便样本。给药20周后给予GTT,并用H&E对肝组织、皮下脂肪和附睾脂肪进行染色。

  因此,饮用绿茶可以改变肠道微生物群,有益于改善高脂肪饮食诱导的肥胖,但瘦小鼠预防性食用绿茶可以防止在停止饮用绿茶后高脂肪饮食引起的肥胖事件,而已有肥胖的小鼠无法获得这样的益处。因此,要获得绿茶的持久保护作用,先决条件是在发胖之前饮用绿茶,否则,绿茶只能通过持续食用来减缓肥胖前期小鼠的体重增加。不同的肥胖条件下,绿茶的摄入会产生不同的抗肥胖效果,即已经肥胖的小鼠需要持续摄入绿茶才能获得抗肥胖的益处,而从未经历过肥胖的瘦小鼠预防性食用绿茶,可能通过改变肠道微生物群,对高脂肪饮食引起的肥胖提供了持久的保护。

  参考文献:

  Zhu J, Cai R, Tan Y, et al. Preventive consumption of green tea modifies the gut microbiota and provides persistent protection from high-fat diet-induced obesity[J]. Journal of Functional Foods, 2019, 64:103621.

  • 上一篇:中秋国庆休8天上7天,几招助你告别“节后综合征”
  • 下一篇:咖啡和茶的饮用量与黄斑区视网膜神经纤维层的厚度正相关
网站声明

1、凡本网所有原始/编译文章及图片、图表的版权均属微生物安全与健康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联系取得授权后转载。

2、凡本网未注明"信息来源:(微生物安全与健康网)"的信息,均来源于网络,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仅供网友学习参考使用并不代表本网同意观点和对真实性负责,著作权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无意侵犯版权,如有侵权,请速来函告知,我们将尽快处理。

3、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www.mbiosh.com

联系方式:020-87680942

评论
全部评论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