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基于SERS技术的高灵敏定量检测新平台

基于SERS技术的高灵敏定量检测新平台

原创
来源:高宝
2024-09-20 14:34:17
26次浏览
分享:
收藏
核心提示:金黄色葡萄球菌是全球性的重要食源性病原菌,其快速检测对食品安全和公共健康至关重要。最新的表面增强拉曼散射(SERS)技术,结合纳米孔硅材料,提供了一个灵敏且快速的检测方案。

引言

金黄色葡萄球菌是全球性的重要食源性病原菌,其快速检测对食品安全和公共健康至关重要。最新的表面增强拉曼散射(SERS)技术,结合纳米孔硅材料,提供了一个灵敏且快速的检测方案。

正文

1. 食源性病原体检测现状与需求

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污染常见于食品如鱼肉和肉类产品中。食品安全领域亟需一种简便、灵敏且低成本的检测方法来替代复杂的实验室检测手段。传统的培养法耗时较长,而PCR等技术虽然灵敏但成本昂贵且操作复杂。因此,结合SERS技术与纳米孔材料的新方法应运而生,能够在更短的时间内实现准确的检测。

2. SERS技术的工作原理

表面增强拉曼散射(SERS)是一种基于金属纳米材料的技术,能够通过局部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大幅增强拉曼信号,甚至检测到单分子水平的分析物。银和金纳米材料常被用于SERS基底,而纳米花状银/二氧化硅(Ag NFs@SiO2)结构提供了更强的SERS信号增强效果。通过信号分子4-ATP的释放,结合S. aureus特异性适配体,实现了对病原体的检测。下图1展示了该检测技术的原理,首先采用溶胶-凝胶法合成MSNs,并通过APTES对其表面进行氨基修饰以产生正变化(图1A)。然后,通过振动器振荡将大量4-ATP分子加载到微孔微孔中。之后,带正电的氨基化MSNs的门被带负电的适配体通过静电相互作用阻断(图1B)。当金黄色葡萄球菌加入上述检测系统时,细菌特异性地与适配体结合。这一过程导致包裹适配体的胺化介孔二氧化硅的分解。结果,“门”被破坏,4-ATP分子从MSNs的孔中释放出来,用于SERS检测。在这种情况下,获得的SERS信号与金黄色葡萄球菌浓度成正比(图1C)。

image.png

图1. 基于核酸适配体门控MSNs靶响应释放4-ATP分子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检测示意图。

3. 纳米孔硅材料的优势

纳米孔硅材料(MSNs)具有高比表面积、可调节的孔径和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研究团队使用带有氨基修饰的MSNs将4-ATP装载在其孔隙中,并通过静电作用封闭信号分子。在检测过程中,金黄色葡萄球菌与适配体结合,打开“分子闸门”,释放出4-ATP分子,从而产生可检测的拉曼信号。采用TEM和FE-SEM对AgNFs@SiO2核壳纳米结构进行了形貌表征。TEM图(图2A)显示,合成的Ag NFs@SiO2核壳结构均匀,分散性好。同样,FE-SEM图像(图2C)显示AgNFs@SiO2为球形,表面高度粗糙,由许多不规则突起组成。用能谱分析研究了AgNFs@SiO2的元素组成。能谱直方图中发现了银、硅和氧的信号(图2D)。图2E为典型的XRD图,揭示了AgNFs@SiO2的晶体结构和相组成。此外,用0.1 ~ 100 μM不同浓度的R6G表征AgNFs@SiO2的拉曼能力,如图2F所示。Raman信号强度随R6G浓度的增加而增加,表明AgNFs@SiO2可以作为快速测定SERS的高活性底物。

image.png

图2. AgNFs@SiO2底物的表征。

4. 实验结果与应用前景

在优化后的条件下,SERS平台在4.7 × 10 至 4.7 × 10⁸ CFU/mL的范围内,显示出良好的线性关系,检测限低至17 CFU/mL(图3)。相较传统方法,该平台在检测时间、灵敏度和选择性上表现突出,并成功应用于鱼肉样本的实际检测,回收率在91.3%到109%之间,展现出其在食品安全领域的广泛应用潜力。

image.png

图3. 不同浓度金黄色葡萄球菌的SERS光谱(A)及拉曼强度与金黄色葡萄球菌浓度的相关性(B)。

总结:

基于SERS技术的纳米孔硅材料检测平台为金黄色葡萄球菌的高灵敏、快速定量检测提供了一种创新性解决方案。未来研究应进一步优化多靶标病原体的检测能力,并扩展其在食品安全和其他公共健康领域的应用。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该平台有望成为广泛应用的标准化工具。

参考文献:

Zhu, Afang, et al. "SERS sensors based on aptamer-gated mesoporous silica nanoparticles for quantitative detection of Staphylococcus aureus with signal molecular release." Analytical chemistry 93.28 (2021): 9788-9796.

  • 上一篇:纳米花技术革新:新型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精准锁定大肠杆菌
  • 下一篇:智能手机荧光成像:无培养高效细菌检测新方案
网站声明

1、凡本网所有原始/编译文章及图片、图表的版权均属微生物安全与健康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联系取得授权后转载。

2、 凡本网未注明"信息来源:(微生物安全与健康网)"的信息,均来源于网络,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仅供网友学习参考使用并不代表本网同意观点和对真实性负责,著作权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无意侵犯版权,如有侵权,请速来函告知,我们将尽快处理。

3、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www.mbiosh.com

联系方式:020-87680942

评论
全部评论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