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性补充罗伊氏乳杆菌或其代谢物 GABA 可预防急性缺血性心脏损伤
预防性补充罗伊氏乳杆菌或其代谢物 GABA 可预防急性缺血性心脏损伤
急性心肌梗死是缺血性心脏病中最危险的类型。当前,溶栓治疗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手术虽能显著提高患者生存率,但缺血再灌注损伤常随之出现。该损伤过程涉及代谢紊乱、炎症反应、氧化应激、微血管阻塞等多个方面,故制定有效的治疗与预防策略至关重要。现有研究表明,肠道微生物群的变化与高血压、心力衰竭、缺血性心脏病等多种心血管疾病密切相关。肠道微生物群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主要通过其代谢物体现,如氧化三甲胺(TMAO)可促进血栓形成、加剧动脉粥样硬化。因此,深入研究肠道微生物群及其代谢物的作用机制,可为心血管疾病治疗提供新策略。
2024年3月15日,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宋默识课题组与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王军课题组在Advanced Science期刊上发表了题为“Prophylactic Supplementation with Lactobacillus Reuteri or Its Metabolite GABA Protects Against Acute Ischemic Cardiac Injury”的研究论文。该研究首次报道,预防性补充罗伊氏乳杆菌及其代谢产物γ-氨基丁酸(GABA),能够抑制巨噬细胞 NLRP3 炎性小体的激活,进而减少心脏损伤后的炎症反应,对心肌起到保护作用,使其免受缺血再灌注损伤。
罗伊氏乳杆菌对心脏的保护作用主要是通过其代谢产物 γ - 氨基丁酸(GABA)来实现的。预防性补充 GABA,可在小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时显著改善心脏功能。研究人员针对术后各组小鼠心脏梗死区域相同部位组织进行 RNA 测序分析。结果显示,缺血再灌注损伤引发了广泛的转录变化。随后,研究团队对心肌组织中的 IL - 1β 和 TNF - α 水平进行了定量分析,发现通过灌胃给予 GABA 可显著降低这两种促炎因子的水平。
GABA通过减少促炎巨噬细胞减轻心脏损伤为进一步确定受GABA影响的免疫细胞群,作者对缺血再灌注损伤造模小鼠心脏制备的单细胞悬液进行了流式细胞术分析,并从CD45+的白细胞中分选出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B细胞和T细胞进行分析,发现GABA导致M1型巨噬细胞数量显著下降。通过清除小鼠体内的巨噬细胞,发现GABA不再具有心脏保护作用,由此提示GABA的心脏保护作用主要通过作用于巨噬细胞而产生。
作者猜测GABA通过抑制体内巨噬细胞极化来减少M1巨噬细胞数量为了验证这一猜想,作者通过对骨髓源性巨噬细胞使用LPS刺激,再加入GABA,发现不论是在RNA水平还是在蛋白水平GABA确实可以减少巨噬细胞向M1型极化。作者进一步探索发现GABA通过抑制NLRP3炎症小体的激活来抑制巨噬细胞向促炎M1表型的极化。GABA通过抑制巨噬细胞溶酶体泄漏来抑制NLRP3炎症小体激活。作者在LPS诱导的骨髓来源巨噬细胞实验中,通过吖啶橙染色发现,GABA能够减少巨噬细胞的溶酶体泄漏,从而抑制NLRP3炎性小体的激活,进而阻止巨噬细胞向促炎的M1型极化。该结果揭示了罗伊氏乳杆菌及其代谢产物GABA在抑制炎症和保护心肌中的具体细胞和分子机制。
该研究发现,预防性补充罗伊氏乳杆菌及其代谢产物GABA能够显著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改善心脏功能,并降低心肌炎症水平。研究结果表明,罗伊氏乳杆菌的心脏保护作用主要依赖其代谢产物GABA。GABA通过抑制巨噬细胞溶酶体泄漏、阻断NLRP3炎性小体的激活以及抑制促炎性M1型巨噬细胞的极化,阐明了其抗炎和心肌保护的细胞和分子机制。这项研究首次提出了通过调节肠道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来预防缺血性心脏损伤的新方向,为基于肠道微生物的心血管疾病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支持。
然而,研究尚存在一些需要进一步完善的方面。首先,抗生素清除肠道微生物群可能对其他心血管参数产生影响,这些潜在影响需要在后续研究中予以关注。其次,虽然研究验证了罗伊氏乳杆菌代谢产物GABA的心脏保护作用,但仍需通过代谢组学分析明确GABA的具体来源,进一步确认其由罗伊氏乳杆菌合成的证据。
参考文献:Wang J, Zhang H, Yuan H, et al. Prophylactic Supplementation with Lactobacillus Reuteri or Its Metabolite GABA Protects Against Acute Ischemic Cardiac Injury[J]. Advanced Science, 2024, 11(18): 2307233. Doi:10.1002/ADVS.202307233
上一篇:补锌能够减轻胆汁淤积性肝损伤?肝病患者的营养干预新思路
下一篇:siRNA/CS-PLGA纳米粒子系统靶向敲除肠道Soat2基因减少肠道脂质吸收并缓解肥胖
1、凡本网所有原始/编译文章及图片、图表的版权均属微生物安全与健康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联系取得授权后转载。
2、凡本网未注明"信息来源:(微生物安全与健康网)"的信息,均来源于网络,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仅供网友学习参考使用并不代表本网同意观点和对真实性负责,著作权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无意侵犯版权,如有侵权,请速来函告知,我们将尽快处理。
3、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www.mbiosh.com
联系方式:020-87680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