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便秘的幕后黑手:肠道微生物与SERT的角色
慢性便秘的幕后黑手:肠道微生物与SERT的角色
慢性便秘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疾病,其发病机制复杂,涉及神经、肌肉和肠道微生物等多个方面。近年来,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在维持肠道健康中发挥重要作用,菌群失衡可能是慢性便秘的重要致病因素之一。本研究旨在揭示肠道菌群通过调控SERT影响便秘发展的分子机制,为未来的治疗策略提供理论依据。
正文
1、 慢性便秘与肠道菌群失衡的关系
慢性便秘常伴随肠道菌群的显著变化。研究发现,便秘患者的肠道菌群结构发生改变,表现为益生菌(如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数量减少,而一些条件致病菌(如拟杆菌和厚壁菌门)的比例显著增加。菌群失衡不仅影响肠道动力,还会破坏肠道屏障,增加肠道渗透性,为病原菌侵袭提供机会。
2、 SERT在肠道运动中的作用
SERT是调节肠道5-HT水平的重要转运蛋白。5-HT是一种关键的肠-脑轴神经递质,超过95%的5-HT在肠道中由嗜铬细胞分泌。5-HT通过刺激肠道平滑肌的收缩促进肠道蠕动,而SERT通过重吸收5-HT终止其作用。当SERT表达增加时,肠道内的5-HT水平下降,从而减弱肠道运动功能。
3、 菌群失衡如何调控SERT
小鼠实验表明,移植来自便秘患者的粪便菌群(FMT-C组)可显著上调结肠组织中的SERT表达,同时降低5-HT水平。这表明,便秘相关的菌群失衡通过未明确的信号途径促进SERT的表达,改变了肠道的神经调节功能。
微生物群的特征变化:FMT-C组小鼠的肠道菌群分析显示,厚壁菌门比例下降,拟杆菌门和黏蛋白降解菌(如阿克曼氏菌)显著增加。这些菌群的变化可能通过代谢产物(如短链脂肪酸)影响SERT的转录或翻译水平。
4、肠道屏障功能的影响
菌群失衡还导致肠道屏障功能受损,表现为杯状细胞数量减少和黏蛋白分泌下降。这种屏障功能的破坏不仅使便秘进一步加重,还可能增加炎症性肠病等并发症的风险。研究发现,FMT-C组小鼠的肠黏膜中黏蛋白2(MUC2)的表达显著下降,证实了菌群失衡对屏障完整性的负面影响。
结论
本研究揭示了慢性便秘患者的肠道菌群失衡如何通过上调SERT表达和降低5-HT水平导致肠道运动功能障碍。这一发现为慢性便秘的治疗提供了新方向,未来可探索益生菌补充或微生物代谢调节剂在治疗中的应用。此外,恢复肠道屏障功能也是潜在的治疗策略之一。广东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吴清平院士团队针对人体健康与肠道功能微生物做了多项研究,目前具有多株专利菌株,如抗幽门螺杆菌的LP1Z,缓解高血压菌株61-2,抗皮肤老化功能的发酵乳杆菌XJC60,促进睡眠的植物乳杆菌L5等,吴清平院士团队的多项研究均表明,肠道微生物与人体健康的各个方面都息息相关,益生菌在治疗相关疾病方面展现出了巨大的潜力。
上一篇:益生菌能抗癌吗?-乳酸杆菌来源细胞外囊泡抗肿瘤潜力
下一篇:植物乳杆菌P9治疗年轻人慢性腹泻
1、凡本网所有原始/编译文章及图片、图表的版权均属微生物安全与健康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联系取得授权后转载。
2、凡本网未注明"信息来源:(微生物安全与健康网)"的信息,均来源于网络,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仅供网友学习参考使用并不代表本网同意观点和对真实性负责,著作权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无意侵犯版权,如有侵权,请速来函告知,我们将尽快处理。
3、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www.mbiosh.com
联系方式:020-87680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