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物种传播的威胁——尼帕病毒最新研究进展

原创
来源:高珺珊
2025-02-17 08:14:50
32次浏览
分享:
收藏
核心提示:尼帕病毒是一种高致死率的人畜共患病毒,属于副黏病毒科的亨尼帕病毒属。

近日,哈佛医学院与波士顿大学医学院合作在国际顶级期刊《Cell》上发表了题为Structural and functional analysis of the Nipah virus polymerase complex的文章,文章深入探讨了尼帕病毒聚合酶复合物的结构,并通过生化实验识别并验证了多个影响尼帕病毒聚合酶活性的关键位点。此外,利用分子动态对接技术揭示了一种药物对多种副黏病毒的L蛋白有效,但对尼帕病毒的L蛋白无效。这一发现为未来的药物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基础。

image.png

图1 尼帕病毒结构[1]

尼帕病毒是一种高致死率的人畜共患病毒,属于副黏病毒科的亨尼帕病毒属。自1998年在马来西亚首次爆发以来,尼帕病毒在东南亚地区多次引发严重疫情,尤其是在孟加拉国,每年都会出现季节性爆发。尼帕病毒的自然宿主是狐蝠,通过中间宿主或直接接触传播给人类,导致严重的脑炎和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率高达75%。尽管尼帕病毒对人类健康构成严重威胁,但目前尚无批准用于人类的特效药物或疫苗。

尼帕病毒的结构与功能

尼帕病毒是一种单链RNA病毒,其基因组编码六个主要结构蛋白:核衣壳蛋白(N)、磷蛋白(P)、基质蛋白(M)、融合蛋白(F)、附着蛋白(G)和大聚合酶蛋白(L)。其中,L蛋白是病毒复制和转录的核心酶,负责RNA的合成。P蛋白则通过与L蛋白和N蛋白的相互作用,调节病毒的复制和转录过程。

哈佛医学院团队的研究首次解析了尼帕病毒聚合酶复合物的高分辨率结构,揭示了L蛋白与P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通过生化实验,研究人员验证了多个关键位点对聚合酶活性的影响,为理解尼帕病毒的复制机制提供了重要线索。此外,研究还通过分子动态对接技术,解释了某些广谱抗病毒药物(如瑞德西韦)对尼帕病毒无效的原因,为设计针对尼帕病毒的特效药物提供了新的思路。

尼帕病毒的致病机制与临床表现

尼帕病毒感染后,病毒通过呼吸道进入人体,附着于宿主细胞表面,启动膜融合过程,进入细胞内进行复制。病毒的F蛋白和G蛋白在宿主细胞膜上表达,促进细胞间的融合,形成多核巨细胞,导致组织损伤。尼帕病毒主要侵袭血管内皮细胞和中枢神经系统,引发广泛的血管炎、血栓形成和脑炎。患者感染后通常经历7至11天的潜伏期,随后出现发热、头痛、呕吐等流感样症状。随着病情进展,患者可能出现意识障碍、呼吸困难,最终发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和多器官衰竭。尼帕病毒的死亡率极高,幸存者中约有22%会遗留神经系统后遗症。

尼帕病毒的防控策略

由于尼帕病毒的高致死率和潜在的流行病威胁,世界卫生组织(WHO)将其列为优先研究的病原体之一。目前,尼帕病毒的防控主要依赖于早期检测、隔离感染者和阻断传播途径。在孟加拉国,政府通过加强公共卫生宣传,鼓励民众避免食用未经处理的椰枣汁,并推广使用物理屏障(如竹帘)防止狐蝠污染椰枣汁。

在疫苗研发方面,多个候选疫苗已进入实验阶段,包括基于病毒糖蛋白的亚单位疫苗和基于病毒载体的疫苗。其中,mRNA疫苗已进入I期临床试验,显示出良好的免疫原性。此外,单克隆抗体也在动物实验中表现出强大的抗病毒效果,已被用于高风险暴露者紧急治疗。

参考文献:

[1]Faus-Coitno, J.; Reina, G.; Pueyo, J. Nipah Virus: A Multidimensional Update. Viruses 2024, 16, 179.

[2] Hu S, Kim H, Yang P, Yu Z, Ludeke B, Mobilia S, Pan J, Stratton M, Bian Y, Fearns R, Abraham J. Structural and functional analysis of the Nipah virus polymerase complex. Cell. 2025, 6;188(3):688-703.e18.

  • 上一篇:美国首次发现亨尼巴病毒新成员:致死率高达70%,大流行风险引发全球担忧
  • 下一篇:微生物的守护者:揭秘肠道菌群抵御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感染的秘密
网站声明

1、凡本网所有原始/编译文章及图片、图表的版权均属微生物安全与健康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联系取得授权后转载。

2、凡本网未注明"信息来源:(微生物安全与健康网)"的信息,均来源于网络,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仅供网友学习参考使用并不代表本网同意观点和对真实性负责,著作权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无意侵犯版权,如有侵权,请速来函告知,我们将尽快处理。

3、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www.mbiosh.com

联系方式:020-87680942

评论
全部评论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