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色念珠菌如何通过胞外囊泡引发炎症性肠病
肠道微生物被认为是人体的一个重要器官,包括细菌、真菌和病毒等在内的肠道微生物群落维持着肠道的健康平衡,当这种平衡被打破时,一些原本无害的微生物可能会转变为潜在的病原体,引发疾病。其中,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种以消化道慢性复发性炎症为特征的疾病。研究已经表明,IBD是一种多基因和多微生物疾病,包括粪肠球菌(Faecalibacterium prausnitzii)、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福氏志贺菌(Fusobacterium)等在内的多种微生物与IBD高度相关,宿主与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影响IBD的发展和进展。除了细菌外,肠道菌群的测序结果显示,在IBD患者的粪便和粘膜样本中的真菌显著改变,并在IBD发病机制中发挥关键作用。
白色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便是其中一种常见的肠道真菌。它在长期适应中进化出了特定的因子以更好地与肠道中的细菌物种竞争,并促进其肠道共生,但在特定条件下,却可能成为IBD的“幕后推手”,然而,它在IBD患者胃肠道中的特征性变化尚不清楚。最近的研究发现,白色念珠菌在IBD人群中异常变化,并且在结肠粘膜免疫反应中起着主导作用。发表在Gut Microbes上的一项研究报道了白色念珠菌通过释放一种特殊的胞外囊泡(EVs),将一种名为PMA1的蛋白传递到宿主体内。这些微小的囊泡,如同一个个“特洛伊木马”,悄悄地扰乱宿主的免疫系统,引发炎症反应,甚至加剧IBD的进展。让我们深入探讨白色念珠菌如何通过其胞外囊泡影响肠道健康,以及这一机制对炎症性肠病治疗的潜在意义。
首先,研究者们发现,IBD患者体内的白色念珠菌PMA1表达显著升高。为了验证PMA1介导白色念珠菌的促结肠炎作用,他们利用CRISPR-Cas9技术敲除C. albicans中的PMA1基因,发现缺失PMA1的菌株无法加剧结肠炎。蛋白质组分析显示,PMA1被白色念珠菌分泌到EVs中进行传输,并激活树突状细胞(DCs),加剧结肠炎的发展。同时,在体外实验中证明了含有PMA1的EVs激活了cDC2,促进肠道中细胞因子分泌和cDC2亚群的迁移,促进了TH17细胞分化和结肠炎进展。此外,研究人员还发现,在EVs刺激下,DCs糖酵解的激活是CARD9依赖性的。树突状细胞表达的CARD9接头蛋白在PMA1含有的EVs诱导的结肠炎中起关键作用,CARD9缺陷的DCs无法诱导TH17细胞分化或产生IL-17A。机制上,CARD9通过其CARD区域与糖酵解蛋白GAPDH(aa2–146区域)结合,增强GAPDH酶活性,促进树突状细胞糖酵解,进而诱导TH17反应,PMA1可能是白色念珠菌介导肠炎发生和进展的重要致病因子。
总之,这项研究揭示了PMA1作为一种潜在的白色念珠菌致病因子,在引起IBD发生和进展中的重要作用。这为理解肠道真菌白色念珠菌在肠道健康和疾病之间的平衡所扮演的角色提供了新的见解,并可能为治疗IBD等炎症性疾病提供新的思路。例如,通过抑制PMA1的活性或其与DCs的相互作用以调控过度的炎症反应。
图1 白色念珠菌EVs释放PMA1介导DC免疫应答和结肠炎进展的机制
参考文献:Xu, Z., Qiao, S., Wang, Z., et al. (2025). PMA1-containing extracellular vesicles of Candida albicans triggers immune responses and colitis progression. Gut Microbes, 17(1). https://doi.org/10.1080/19490976.2025.2455508
上一篇:可溶性膳食纤维对于改善便秘小鼠模型及便秘人群具有良好效果
下一篇:个性化膳食避癌指南,会有吗?肠道菌:有的,兄弟
1、凡本网所有原始/编译文章及图片、图表的版权均属微生物安全与健康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联系取得授权后转载。
2、凡本网未注明"信息来源:(微生物安全与健康网)"的信息,均来源于网络,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仅供网友学习参考使用并不代表本网同意观点和对真实性负责,著作权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无意侵犯版权,如有侵权,请速来函告知,我们将尽快处理。
3、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www.mbiosh.com
联系方式:020-87680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