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菌群派来的“纳米快递车”:益生菌囊泡如何成为类风湿关节炎的新希望?
肠道菌群派来的“纳米快递车”:益生菌囊泡如何成为类风湿关节炎的新希望?
类风湿关节炎(RA)全球患病率约1%,是一种以关节滑膜炎、疼痛和功能丧失为特征的自身免疫病。当前主流治疗依赖非甾体抗炎药(NSAIDs)、改善病情抗风湿药(DMARDs)和生物制剂,但这些药物往往伴随副作用如感染风险、肝毒性,且部分患者反应不佳。近年来,研究逐渐揭示肠道和口腔微生物群在RA发生发展中的关键作用。例如,RA患者中Prevotella copri、Porphyromonas gingivalis等致病菌增多,而具有抗炎作用的Lactobacillus和Bifidobacterium等益生菌减少,这种“菌群失调”可导致肠道通透性增加(“肠漏”),促使细菌代谢物和抗原进入血液循环,触发全身炎症和自身免疫反应。
如果你正受类风湿关节炎(RA)的困扰,或者身边有人患有这种疾病,你肯定知道它带来的关节肿痛、僵硬和活动困难有多难受。这是一种免疫系统“误攻击”自己关节的疾病,现有的药物虽能缓解症状,却常伴有副作用,且对部分患者效果有限。
但科学界最近发现了一个令人兴奋的新方向,《Probiotic-derived extracellular vesicles: the next breakthrough in postbiotics for rheumatoid arthritis》指出——它可能藏在我们的肠道里。
益生菌通过产生短链脂肪酸(如丁酸)、调节T细胞分化和增强肠道屏障等功能,已在多项研究中显示对RA有改善作用。然而,活菌使用存在一定风险,尤其在免疫低下人群中。因此,研究人员将目光转向“后生元”——即无活性的微生物或其成分,其中益生菌衍生的细胞外囊泡(EVs) 成为最具潜力的方向。
肠道里的“和平使者”:益生菌的小囊泡大作用
我们都知道益生菌有益健康,但你可能不知道,这些小小的细菌还会释放出更微小的“囊泡”——就像纳米级别的小包裹,里面装满了抗炎物质和信号分子。它们就像是益生菌派往全身的“特使”,尤其对类风湿关节炎这样的免疫性疾病显示出惊人的调节潜力。
它们是怎么工作的?
1.直接安抚免疫细胞:当这些囊泡进入人体后,它们会与免疫细胞(如巨噬细胞)互动,“劝说”它们从促炎的M1型转为抗炎的M2型,从而减少关节中的炎症反应。
2.降低炎症因子风暴:它们能显著降低如TNF-α、IL-6等导致关节肿痛的炎症因子,同时提升抗炎因子IL-10的水平,帮助身体恢复平衡。
3.修复肠道屏障,阻止“肠漏”:很多RA患者存在肠道屏障功能受损的问题,导致细菌碎片和毒素进入血液,触发全身炎症。益生菌囊泡可以增强肠道细胞间的连接,像“修补匠”一样加固肠道防线,从根本上减少炎症来源。
4.保护骨骼免遭破坏:有些囊泡(如来自丙酸杆菌的EVs)还能抑制破骨细胞的活性,从而减缓关节骨骼的侵蚀和破坏。
细菌源性EV对RA和健康关节的全身和局部影响的示意图。益生菌衍生的外囊泡通过减少促炎细胞因子的产生、抑制破骨细胞激活和恢复肠屏障完整性来发挥保护作用。
动物模型显示,口服或腹腔注射益生菌EVs能显著降低关节炎评分、改善关节肿胀和炎症指标。尽管目前尚无临床人体试验直接验证其疗效,但多组学分析、工程化修饰(如靶向关节的EVs功能化)以及器官芯片(Organ-on-Chip)等先进技术正推动其向临床转化。
影响益生菌衍生囊泡临床翻译的关键因素。
为什么说它比益生菌更安全、更有前景?
与活的益生菌相比,这些囊泡:
1.没有繁殖能力,避免了在免疫低下人群中的潜在风险;
2.更容易标准化生产和质量控制;
3.可以穿透组织屏障,更精准地到达关节部位;
4.功能稳定,便于存储和运输。
未来的方向:个性化治疗的新工具
由于每个人的肠道菌群构成不同,未来医生或许可以通过分析患者的微生物组成,选择最适合的益生菌囊泡类型进行干预,真正实现“量体裁衣”式的精准治疗。当然,要实现这一目标,我们还需要解决一些挑战,比如大规模提取纯化技术的标准化、给药方式的最佳选择(口服?局部注射?),以及长期安全性验证等。但毫无疑问,益生菌衍生的囊泡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通过微生态-免疫对话,以更自然、更安全的方式调控炎症,让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从“对抗”转向“调节”,重新找回身体的平衡。
参考资料:Probiotic-derived extracellular vesicles: the next breakthrough in postbiotics for rheumatoid arthritis.
(DOI: 10.3389/fimmu.2025.1620185)
上一篇:暂无
下一篇:遵循肠道菌群友好饮食的女性,乳腺癌风险更低,高分者患病几率降三成多
1、凡本网所有原始/编译文章及图片、图表的版权均属微生物安全与健康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联系取得授权后转载。
2、凡本网未注明"信息来源:(微生物安全与健康网)"的信息,均来源于网络,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仅供网友学习参考使用并不代表本网同意观点和对真实性负责,著作权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无意侵犯版权,如有侵权,请速来函告知,我们将尽快处理。
3、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www.mbiosh.com
联系方式:020-87680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