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腥草通过调节肠道微环境减轻炎症性肠病

鱼腥草通过调节肠道微环境减轻炎症性肠病

原创
来源:郝宇
2023-12-18 00:00:00
46次浏览
分享:
收藏
核心提示:HC精油的乙醛和亚硫酸氢钠加合物鱼腥草素钠可以通过抑制莱伯氏菌和拟杆菌等有害病原体,并增加有益菌,包括产生细菌来调节肠道微生物菌群的丰度和多样性。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种与肠道相关的自身免疫性炎症性疾病,主要包括克罗恩病(CD)和溃疡性结肠炎(UC),具有慢性复发和缓解的特点,以肠粘膜炎症损伤为主要病理特征。IBD的患病率主要集中在北美和欧洲等发达地区,发病率超过0.3%。2015年以来,以中国、巴西为代表的地区IBD病例迅速激增。在工业化加速和饮食结构转变的推动下,这一上升趋势导致年增长率达到 14.9%的峰值。到 2030 年,全球 IBD 患者人数预计将达到 2025 万。

  HC 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通常与根瘤细菌相关,因其独特的鱼腥味弥漫在整个植物中而得名。这种植物通常生长在湿地、溪流边缘和草地 ( 57 ),高度通常为 20 至 50 厘米。它的叶子呈绿色或红色,呈椭圆形或心形,长4至8厘米,宽3至6厘米。该植物具有密集的穗状花,其细长的根茎呈现出无毛或覆盖有短软毛的节(58)。

  鱼腥草(HC)广泛分布于亚洲地区,尤其是我国的云南、湖南、湖北、四川、贵州等省区。由于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它主要用作食品成分。近年来含HC的制剂以及HC的主要化学成分和药效不断被探索。其中精油、黄酮类、生物碱、多糖是HC中具有药理活性的主要化学成分,并已被证实具有免疫调节活性、抗炎、抗病毒、抗氧化、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等作用 。它们对肝癌等疾病有治疗作用、急性肝损伤、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哮喘、肺炎、阿尔茨海默病和心力衰竭。因此,该植物已被中国国家卫生部门认定为最有前途的药用和烹饪资源之一。

  精油

  HC,通常被称为“中草药抗生素”,经研究证明具有抗炎、抗氧化和抗病毒特性。这些影响归因于其精油含量。此外,精油成分是负责整个鱼薄荷植物各种药理作用的主要活性成分。这些成分包括鱼腥草素、癸醛、反式石竹烯、癸酸、莰烯、β-蒎烯、月桂醛、α-蒎烯、柠檬烯、壬醇、乙酸芳樟醇冰片酯、甲基正壬基酮、β月桂烯、单萜、4-萜品醇、石竹烯氧化物、苯基丙烯衍生物、倍半萜和氧化二萜。

  HC精油的乙醛和亚硫酸氢钠加合物鱼腥草素钠可以通过抑制莱伯氏菌和拟杆菌等有害病原体,并增加有益菌,包括产生细菌来调节肠道微生物菌群的丰度和多样性。SCFA和益生菌维持肠道微环境的稳定。显著改善白色念珠菌感染IBD小鼠的结肠缩短和肠粘膜屏障损伤的病理症状,并显着抑制白色念珠菌的生长。

  多糖

  植物多糖是从植物中提取的天然高分子化合物。研究表明,植物多糖不仅能促进肠道内有益菌的增殖,还能通过在肠道内发酵产生有机酸,从而降低肠道的pH值,使肠道内的有害菌难以有效利用植物多糖。多糖,从而对病原菌的生长和繁殖产生抑制作用,恢复肠道菌群多样性,调节肠道菌群结构,修复粘膜屏障,保护肠道。

  HC中的多糖已被确定为重要的药理活性成分。其中包括鼠李糖、半乳糖醛酸、半乳糖和阿拉伯糖,它们具有显着的免疫调节、肠道保护、抗炎和抗氧化活性,在难治性疾病的治疗中显示出越来越大的优势。

  HC多糖可以调节肠道菌群,增加厚壁菌门和拟杆菌门的丰度,降低变形菌门的丰度,改善肠道微环境,进而干预NF-κB等炎症信号通路的表达,抑制巨噬细胞的表达。渗透,减轻结肠粘膜机械屏障的病理损伤,从而调节Th17和Treg细胞的功能,保护结肠组织,并显着抑制小鼠体重减轻、结肠长度缩短等一般体征。对小鼠进行HC多糖溶液灌胃干预,结果也证实HC多糖可以增加UC小鼠肠道细菌的物种丰富度,促进肠道菌群丰度和结构的恢复,降低变形菌的相对丰度,抑制肠道促炎细胞因子的表达,显着增加厚壁菌门的水平,恢复肠道微生态稳态,修复肠粘膜屏障,从而改善UC。

  黄酮类化合物

  HC中的黄酮类化合物与植物中发现的精油类似,已被证明具有显着的抗炎和抗病毒活性,是相关研究中强调的另一种主要活性成分。这些类黄酮包括槲皮素、芦丁、金丝桃苷、阿夫泽林、槲皮甙、异槲皮甙、山奈酚、槲皮素己糖苷、扁舟甙、芹菜素、异鼠李素、根皮苷和槲皮素-3-O-β-D-半乳糖苷-7-O-β-D-葡萄糖苷。

  采用纤维素酶辅助超声提取从HC中提取总黄酮进行干预UC小鼠,结果表明,HC中的总黄酮可以通过不同程度地调节拟杆菌门、厚壁菌门、变形菌门等优势菌群的比例,维持肠道微生态的稳定,从而有效改善UC小鼠体重,减少便血,降低DAI指数,缓解结肠缩短等症状,抑制血清炎症因子的表达,并呈现剂量依赖性作用。

  此外,HC中的槲皮素,一种广泛分布于植物界的黄酮类化合物,也被证明在治疗IBD方面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槲皮素干预柠檬酸杆菌诱导的IBD小鼠模型后,肠道微生物多样性被重塑,细菌种群之间的平衡得到调节。拟杆菌、双歧杆菌、乳杆菌、梭状芽胞杆菌数量增加,梭杆菌、肠球菌数量增加显着下降,从而促进肠道局部免疫稳态的恢复,显着减轻便血等IBD症状。

  虽然IBD是一种复杂的疾病,但结合文献报道,HC及相关中药制剂中的活性成分可能通过调节肠道微环境来缓解IBD,为患者缓解IBD症状提供了一种有前景的治疗途径。然而,必须承认当前的研究仍处于初步阶段,并存在一些未解之谜和挑战。为了更好地了解HC的作用机制,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包括实验室研究、临床试验、生物活性成分的鉴定以及治疗剂量和持续时间的优化研究。此外,还需要对药物相互作用和安全性进行全面评估,以更好地服务患者,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为IBD的治疗提供更多途径和选择。

  参考文献:https://doi.org/10.3389/fimmu.2023.1306375

  • 上一篇:年纪不大却记性贼差?阿尔茨海默病的身体信号
  • 下一篇:出现这些症状可能是血管在“求救”
网站声明

1、凡本网所有原始/编译文章及图片、图表的版权均属微生物安全与健康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联系取得授权后转载。

2、凡本网未注明"信息来源:(微生物安全与健康网)"的信息,均来源于网络,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仅供网友学习参考使用并不代表本网同意观点和对真实性负责,著作权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无意侵犯版权,如有侵权,请速来函告知,我们将尽快处理。

3、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www.mbiosh.com

联系方式:020-87680942

评论
全部评论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