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示JN.1等新冠流行株受体结合和抗体逃逸的分子机制
揭示JN.1等新冠流行株受体结合和抗体逃逸的分子机制
新冠病毒从未停止突变和传播,新的突变株层出不穷,并相继呈现流行优势。尤其以BA.2.86.JN.1为代表的进化分支,其刺突蛋白(spike,S)携带大量氨基酸突变,亟需探究其生物学意义。
2024年7月15日,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高福院士团队在Structure上在线发表了题为“Spike structures,receptor binding and immune escape of recently-circulating SARS-CoV-2 Omicron BA.2.86.JN.1.EG.5.EG.5.1 and HV.1 sub-variants”的封面文章,报道了相关流行株的S蛋白自身及其与人类受体(hACE2)的复合物结构,并通过冷冻电子显微镜,表面等离子共振,假病毒实验等,阐释了上述毒株在受体结合及免疫逃逸方面的特性(图1)。
图1. Structure本期封面
研究发现,从BA.2进化而来的两个分支,一个以BA.2.86、JN.1等毒株为代表;另一个则以XBB、EG.5、HV.1等毒株为代表。前者无论是否结合hACE2.其受体结合域(RBD)都更容易呈现出全部“开放”的状态。
相较于BA.2毒株,BA.2.86的RBD有多达15个氨基酸残基的突变,其中有9个带电性改变,所以对于BA.2.86及其子代亚型(如JN.1.KP.3等),它们RBD表面电荷的变化是进一步免疫逃逸的主要因素。BA.2.86分支毒株另一个特点是S蛋白上354位新的N-糖基化位点影响了抗体的结合,例如单克隆抗体S309.
复合物结构分析表明,BA.2.86 RBD中R493Q的回复突变利于受体结合,而JN.1 RBD中L455S的突变使亲和力回到了十几纳摩。该研究表明,新冠突变株在进化过程中,免疫逃逸逐步增强,而受体结合能力上下波动,并保持在适中的范围——两位数纳摩(图2)。该研究提示我们,新冠病毒的突变演化仍未停止,应该持续关注主要流行株,解析和评估各亚型的特性,为科学防疫、临床治疗和环境监测提供理论参考。
图2. BA.2.86等突变株受体结合与免疫逃逸(文章摘要图)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str.2024.06.012
上一篇:污水监测数据揭示第一轮新冠疫情后各种传染病卷土重来
下一篇:冠状病毒同时利用细胞表面糖受体和蛋白受体入侵人体的精确分子机制
1、凡本网所有原始/编译文章及图片、图表的版权均属微生物安全与健康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联系取得授权后转载。
2、凡本网未注明"信息来源:(微生物安全与健康网)"的信息,均来源于网络,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仅供网友学习参考使用并不代表本网同意观点和对真实性负责,著作权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无意侵犯版权,如有侵权,请速来函告知,我们将尽快处理。
3、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www.mbiosh.com
联系方式:020-87680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