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GB 14923-2022:基因修饰动物命名+分子检测新方法,重塑实验动物质控

聚焦GB 14923-2022:基因修饰动物命名+分子检测新方法,重塑实验动物质控

原创
来源:肖锦琦
2025-09-15 09:15:59
6次浏览
分享:
收藏
核心提示:国家标准GB 14923-2022《实验动物 遗传质量控制》,替代GB 14923-2010,明确实验动物遗传分类、命名、繁殖方法及遗传监测要求,还优化术语定义、补充基因修饰动物命名规则、新增微卫星与SNP检测法,为实验动物遗传质量控制提供规范以保障科研用实验动物标准化与实验结果可靠性。

GB 14923-2022是我国实验动物领域关于遗传质量控制的核心国家标准,于20221229日发布、202371日实施,全面替代GB 14923-2010版本。该标准围绕实验动物遗传质量的核心需求,从术语定义、分类命名、繁殖方法到遗传监测,构建了系统化的技术规范,为实验动物遗传稳定性、实验结果可靠性提供关键保障。

一、标准核心变化(相较于2010版)

相较于GB 14923-2010GB 14923-2022除结构调整和编辑性改动外,3项核心技术变化体现行业技术发展趋势:

1.术语定义优化:重新界定“远交群”和“封闭群”,明确“远交群”以“维持最大杂合度”为目标、采用非近亲交配,“封闭群”以“维持有限杂合度”为核心、不引进外部动物且群体内随机繁殖,解决旧版两术语边界模糊问题。

2.基因修饰动物命名补充:新增CRISPR/Cas9等技术制备基因修饰动物的命名规则,覆盖转基因、基因定位突变(如敲除、敲入)动物,填补新兴基因工程动物命名空白。

3.遗传检测方法升级:新增“微卫星和SNP座位检测法”,与传统生化标记、免疫标记方法互补,提升遗传质量检测精准度和效率,适配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发展。

二、标准核心内容解读

(一)术语与定义:明确实验动物遗传分类基础

标准共定义314项核心术语,清晰划分实验动物遗传品系类型,是后续分类、繁殖、监测的前提:

类别

核心术语

关键特征

示例

近交系及衍生系

近交系

98.6%以上基因座位纯合,经≥20代全同胞兄妹交配培育。

A系、C57BL/6系。

亚系

近交系内分支,因遗传分化产生差异。

BALB/cC为亚系符号)。

同源突变近交系

1个特定座位等位基因不同,其余基因相同。

DBA/Ha-DDBA/Ha品系D基因突变为同源突变系)。

染色体置换系

某一染色体全部导入近交系,≥10代回交。

C57BL/6J-Chr 19SPRM.spretus19染色体导入B6系)。

远交群/封闭群

远交群

维持最大杂合度,非近亲交配。

N:NIHN机构保持的NIH远交群小鼠)。

封闭群

不引进外源动物,维持有限杂合度。

C57BL/6Tac-Bmp4tm1Bb[cc]C57BL/6背景带Bmp4突变的封闭群)。

杂交群

杂交群

2个不同近交系杂交后代,子一代(F1)遗传均一。

(C57BL/6×DBA/2) F1(简称B6D2F1)。

(二)遗传分类与命名:规范品系标识体系

GB 14923-2022将实验动物按遗传特点分为近交系、远交群(封闭群)、杂交群三类,并针对每类制定明确命名规则,确保品系可追溯、无歧义。

遗传分类

命名规则

近交系命名(标准原文4.2.1

A.      基础命名用大写英文字母或字母+阿拉伯数字,如A系、TA1系;

B.       近交代数用“F+数字”表示,如F87F?+25;亚系命名为原品系名+斜线+亚系符号,如BALB/cC57BR/cd

C.      基因修饰近交系为背景品系+连接符+斜体基因符号,如129S7/SvEvBrd-Fynmr

远交群/封闭群命名(标准原文4.2.2

A.     远交群为保持者英文缩写(首字母大写)+冒号+种群名,如N:NIH

B.       历史知名品系可沿用旧名,如Wistar大鼠、ddy小鼠;

C.      封闭群为品系来源+突变描述+[cc],如C57BL/6Tac-Bmp4tm1Bb [cc]

杂交群命名(标准原文4.2.3

A.     基础为雌性亲代+大写“X+雄性亲代,括号包裹后+代数,如(C57BL/6×DBA/2) F1

B.       回交后代为母本+(父本F1),如B6 (D2AKRF1)

(三)繁殖方法:保障遗传特性稳定传递

GB 14923-2022中,不同遗传类型实验动物繁殖核心目标不同(近交系保纯合、远交群保杂合、杂交群保均一),标准针对性制定策略:

近交系繁殖(标准原文5.1):用“三级种群体系”保纯合,基础群为核心、全同胞兄妹交配且5-7代可溯至一对共同祖先,血缘扩大群从基础群引种、繁殖3代后需重引,生产群从基础群/血缘扩大群引种、随机交配且代数≤4代。

远交群/封闭群繁殖(标准原文5.2):核心是控近交系数上升≤1%/代,小型啮齿类引种≥25对,交配方法按雄鼠数量选——10-25只用“最佳避免近交法”,26-100只用“循环交配法”,≥100只用“随选交配法”(原文附录B详操作)。

杂交群繁殖(标准原文5.3):仅需2个亲代近交系杂交得F1代(直接用于实验),一般不繁殖F2代(遗传分化大、无实验价值)。

(四)遗传质量监测:确保品系符合标准

标准针对近交系、远交群(封闭群)、杂交群制定差异化监测方案,核心是“通过分子或表型标记,验证遗传特性是否符合预期”。

类别

监测内容

近交系监测(标准原文第6章)

监测标准

需满足“背景资料明确、繁殖记录完整、遗传检测合格”3个条件。

检测方法

生化标记检测

小鼠选10条染色体14个座位、大鼠选6条染色体11个座位(附录C),抽样按“雌性种鼠≤100只抽6只,>100只抽6%”(标准原文表1),结果与标准遗传概貌一致为合格。

免疫标记检测

皮肤移植(同系异体移植全部成功为合格)、微量细胞毒法(检测H-2单倍型,符合标准为合格)。

分子标记检测

新增微卫星(附录D)、SNP(附录E)检测,按生化标记抽样和判定原则执行。

检测频率

生产群每年至少1次。

远交群/封闭群监测(标准原文第7章)

监测标准

核心是“基因频率稳定、符合哈代-温伯格平衡”。

检测方法

生化标记检测

抽样≥25只(雌雄各半),计算基因频率,χ²检验是否平衡,平均杂合度0.5-0.7为合格。

微卫星/SNP检测

同近交系方法,验证种群遗传多样性。

其他方法

下颌骨测量、生长发育/繁殖性状统计(连续监测把握正常范围)。

检测频率

每年至少1次,封闭群适用相同方法。

杂交群监测(标准原文第8章)

F1代遗传均一且直接用于实验,一般不监测;特殊需求时参照近交系方法检测。

(五)附录:提供技术支撑细节

标准含6个附录,均为关键技术补充,实用性极强:

附录A规范基因修饰动物(转基因、基因定位突变)的分类、命名、鉴定(如PCR验证整合、RT-PCR验证表达)和质量控制(连续3代检测遗传稳定性);

附录B详细说明远交群3种交配方法(最佳避免近交法、循环交配法、随选交配法)的操作步骤和示例;

附录C-F提供常用近交系小鼠/大鼠生化标记(C)、微卫星(D)、SNPE)、小型猪微卫星(F)的标准数据,直接作为检测对照;

附录G长爪沙鼠微卫星标记的引物序列、扩增条件等,填补特殊实验动物检测空白。

三、标准应用价值与意义

1.保障实验可靠性:GB 14923-2022通过严格遗传控制,避免实验动物遗传背景混乱致实验结果波动,为生物医药、生命科学研究提供“标准化实验材料”;

2.推动行业规范化:统一术语、命名、繁殖及检测方法,解决不同机构品系标识不统一、检测结果不可比问题,促进实验动物行业标准化发展;

3.适配技术创新:新增基因修饰动物命名与分子检测方法,紧跟CRISPR/Cas9等技术发展,满足现代基因工程动物质量控制需求。

综上,GB 14923-2022不仅是实验动物生产、使用机构的“操作手册”,更是我国实验动物质量体系与国际接轨的重要依据,对提升科研成果可信度、保障生物医药产业质量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 上一篇:暂无
  • 下一篇:饲料安全新标尺!NY/T 4749-2025落地,7种大环内酯类药物检测有了精准方案
网站声明

1、凡本网所有原始/编译文章及图片、图表的版权均属微生物安全与健康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联系取得授权后转载。

2、凡本网未注明"信息来源:(微生物安全与健康网)"的信息,均来源于网络,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仅供网友学习参考使用并不代表本网同意观点和对真实性负责,著作权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无意侵犯版权,如有侵权,请速来函告知,我们将尽快处理。

3、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www.mbiosh.com

联系方式:020-87680942

评论
全部评论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