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生菌对人类真的安全吗?

2023-08-11 00:00:00
392次浏览
分享:
核心提示:尽管益生菌公认的是具有安全作用的,但是乱用益生菌可能会全身感染、刺激免疫系统、扰乱新陈代谢并参与水平基因转移等副作用。

  益生菌长期以来一直被用作促进健康的因子。如今,含有益生菌的产品在市场上越来越受欢迎。术语上的益生菌是指属于以下类别的产品:益生菌药物(医药产品-供人使用的活生物治疗产品)、医疗器械、益生菌食品(例如食品、食品成分、膳食补充剂或特殊医疗用途的食品)、直接喂养的微生物(用于动物)和转基因益生菌。应仔细研究用作益生菌的细菌菌株的安全性评估。尽管益生菌公认的是具有安全作用的,但是乱用益生菌可能会全身感染、刺激免疫系统、扰乱新陈代谢并参与水平基因转移等副作用。

  感染

  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菌株作为人类微生物组的共生体是安全且无致病性的。没有证据表明食用益生菌乳酸杆菌或双歧杆菌菌株的感染风险大于与共生菌株相关的感染风险。由乳酸杆菌或双歧杆菌菌株引起的感染病例数量非常低,感染性心内膜炎和菌血症的病例在0.05-0.4%之间变化。细菌的易位可能是由肠道屏障减弱引起的,导致细菌穿过粘膜和上皮。下一步是微生物通过被膜固有物转运到肠系膜淋巴结和其他器官。这种易位可能导致菌血症,随后是多器官衰竭和败血症。各种因素,如粘膜损伤,肠道菌群组成的紊乱,或宿主免疫系统的减弱,都可能刺激肠道细菌的易位。在一些临床报告中,益生菌已被确定为蛀牙、子宫内膜炎、尿路感染,脑膜炎和脾脏脓肿。这些感染可能与最近的手术、器官移植、艾滋病有关,瓣膜病、糖尿病、免疫抑制癌症治疗或抗生素治疗的癌症,这可能有助于选择特定的微生物。含有益生菌的产品消费的增加并没有导致消费者中上述机会性感染的增加、。在芬兰对乳酸杆菌菌血症频率的流行病学研究中,没有发现鼠李糖乳杆菌GG的使用增加与1990-2000年期间乳酸杆菌菌血症的发生之间存在相关性。

  刺激免疫系统:

  益生菌菌株可以调节个体的免疫反应,这可能导致对疫苗或过敏原的反应增加。此外,这些菌株还对细胞和体液反应产生影响,并影响细胞因子的分泌。副作用,如发烧或关节炎,可能是由肽-聚糖-多糖的存在引起的,肽-聚糖-多糖是细菌细胞壁的组成部分,例如乳酸杆菌属。健康和免疫功能低下的个体的免疫系统可能对益生菌有不同的反应。例如,益生菌可能对健康人的吞噬作用产生刺激作用,而对于过敏的人来说,这种作用可能相反。免疫调节作用也可能取决于所用益生菌的剂量。尽管缺乏对免疫功能低下个体有害的益生菌的直接报告,但继续研究益生菌的功效和安全性似乎很重要。

  有害的代谢作用:

  由于益生菌菌株可以产生胆汁盐水解酶,因此去结合的胆汁盐可以积累,然后通过肠道微生物群转化为有害的次级胆汁酸。这些细胞毒性化合物在肝肠循环中的积累可能会增加胆汁淤积和结直肠癌的风险。博西家电对人类的有害影响尚未得到准确描述。益生菌嗜酸乳杆菌和双歧杆菌属,即源自发酵乳制品的菌株,也可以将初级胆盐转化为次级胆盐。如果脱羧和脱羟基过程发生过量,则可能对患者的健康存在潜在风险。生菌有害的代谢活动,如粘蛋白的降解,也可能导致食用后的潜在副作用。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小肠易位的微生物数量增加,可能导致胃肠道紊乱,包括肠道炎症。

  基因的潜在转移:

  关于用作益生菌的细菌安全性的另一个方面是益生菌与胃肠道中发生的其他共生或致病细菌之间的抗生素抗性基因的潜在转移。据报道,超过68%的益生菌菌株对两种或多种抗生素具有抗药性。此外,来自一些益生菌产品的芽孢杆菌菌株甚至显示出高水平的抗性。抗生素耐药性基因转移的风险可能是反对使用益生菌的一个论据,例如在水产养殖中。另一方面,一些抗生素耐药性表型,例如少数乳酸杆菌菌株对万古霉素的耐药性,或以链霉菌菌株为代表的耐药性,不容易转移到其他属。应系统地控制用作益生菌药物、食品或乳制品的细菌菌株,以检测可转移到致病菌的抗生素耐药基因。

  总结:

  益生菌微生物安全应用的主要风险因素是缺乏对其活性的了解。肠道微生物与宿主之间的相互作用对整体健康状况有重大影响。益生菌结构和功能之间关系的适当特征将减少副作用的可能性。一般来说,益生菌对消化系统有益,但在某些情况下,它们可能会促进易位或本身诱发感染。由于记录了益生菌引起的不良反应,因此有必要充分了解益生菌的活性机制。此外,在人类使用益生菌之前,还应考虑单个菌株或不同物种甚至属的菌株混合物的活性差异。

  文献参考来源:Zawistowska-Rojek A, Tyski S. Are Probiotic Really Safe for Humans? Pol J Microbiol. 2018;67(3):251-258. doi: 10.21307/pjm-2018-044. PMID: 30451441; PMCID: PMC7256845.

网站声明

1、凡本网所有原始/编译文章及图片、图表的版权均属微生物安全与健康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联系取得授权后转载。

2、凡本网未注明"信息来源:(微生物安全与健康网)"的信息,均来源于网络,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仅供网友学习参考使用并不代表本网同意观点和对真实性负责,著作权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无意侵犯版权,如有侵权,请速来函告知,我们将尽快处理。

3、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www.mbiosh.com

联系方式:020-87680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