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味亦有险,蘑菇未必全可餐

美味亦有险,蘑菇未必全可餐

原创
来源:田回香
2025-08-15 15:06:46
32次浏览
分享:
收藏
核心提示:传统可食用蘑菇并非绝对安全的同义词,其潜在毒性既涉及化学组成、环境污染,也受到个体差异、加工方式等多重因素影响。

当下正是野生菌大量上市的时节,每年这几个月,都会发生不少误食有毒野生菌的事件。近日,蘑菇中毒事件再次上了热搜,关于毒蘑菇的毒素类型、中毒表型、毒蘑菇种类及分布、中毒的应对措施及如何预防等,我们之前已经做了系统讨论(食用菌毒素知多少今天我们想通过一篇综述的学习,看看那些容易被忽视的可能中毒的细节。

 

蘑菇作为传统膳食的一部分,向来以其丰富的营养和多样的风味受到人们的喜爱。许多种类的蘑菇,尤其是常见的食用菌,如香菇、平菇、鸡腿菇等,早已走进千家万户。然而,在享受它们带来的美味与健康时,人们往往忽视了一个潜藏在“可食用”背后的灰色地带——蘑菇的潜在毒性。Petteri Nieminen等人在《Toxins》期刊中发表了题为《Toxic Potential of Traditionally Consumed Mushroom Species—A Controversial Continuum with Many Unanswered Questions》的文章,系统探讨了传统可食用蘑菇在某些条件下可能具有的毒性效应,以及这一问题所引发的科学争议和监管困境。

 

文章指出,传统意义上的“可食用”蘑菇,并不意味着绝对安全。部分品种在特定摄入量、烹饪方式、个体差异或与其他物质相互作用下,可能表现出轻微至严重的毒理反应。许多这种毒性并不源于急性中毒,而是长期摄入后积累作用或特定情况下的诱发反应。这种“渐进性毒性”往往难以察觉,也更容易被忽略。

 

蘑菇中的潜在毒性物质种类繁多,包括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如苯类)、重金属(如汞、铅、镉)、萜类毒素、肽类毒素、酚类、草酸盐、吲哚类和某些特定脂类物质。这些成分在正常条件下的含量可能极低,但在环境污染、种植条件变化或烹饪不当时容易富集甚至转化为更具毒性的形式。例如,有些蘑菇中的吲哚类代谢物(如色胺和色胺衍生物)在高温下可能形成致突变或致癌物质;而常见的香菇也在个别案例中引发“香菇皮炎”,表现为接触后皮肤红斑、瘙痒甚至脱皮。

 

更具挑战的是,蘑菇的重金属富集能力显著,一些食用菌种可高效吸收土壤中的镉、铅等金属元素并在体内累积。尽管这些蘑菇本身不具毒性,但由于产地土壤和污染源差异,其体内金属含量差异极大,给消费者带来潜在慢性毒性风险。在部分研究中,某些市场销售的蘑菇样品其重金属含量已接近或超过世界卫生组织所规定的安全摄入限值。

 

毒性评估的困难不仅在于蘑菇本身化学成分的复杂性,还在于多个环节知识传递的不对称。从采集者、医生到研究人员,不同人群所关注的问题各异,但他们之间缺乏有效沟通与技术接口,这导致实践中的安全判断往往被误导或模糊化(图1)。

 

图1. 蘑菇消费相关人群的兴趣立场,以简化语句展示他们在蘑菇毒性问题上的不同关注点。左下角为野生蘑菇采集者,她需要关于所采蘑菇安全性的通俗化长期信息,同时也需要可靠的种类识别知识,以区分可食与潜在有毒种类。这类信息可由真菌学家(右侧人物)提供,但目前,普通人并不能自行进行孢子分析或基因组研究。左上角的临床医生则需了解患者所食蘑菇的种类及其安全性,但医院执行孢子或DNA检测的能力有限,因缺乏商业检测试剂盒或专业人员。此外,医生还需与患者沟通,获取蘑菇来源信息,但采集者的识别经验往往非基于科学方法。这种各环节间的知识断层导致了关于蘑菇消费安全性的高度不确定性,因此在制定建议时应加以重视。

图片来源: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3023182/

 

文章还指出,蘑菇中毒的复杂性不仅体现在其化学成分上,也与食用者的个体差异密切相关。例如某些人群因缺乏某种代谢酶而无法完全降解蘑菇中的酚类或酯类化合物,可能导致胃肠道不适或神经性反应。此外,儿童、孕妇、老年人或慢性病患者的生理状态更敏感,对微量毒性成分的容忍度也较低。

 

更复杂的是,部分可食蘑菇在未经充分加热处理下可能释放热不稳定毒素,这些毒素虽不致命,但可能引发头晕、呕吐、腹泻、皮疹等症状。例如鸡油菌虽为安全食材,但在半熟或未煮透的状态下,偶尔引发胃肠道刺激反应。此外,蘑菇与酒精同食引发的“延迟中毒”亦常见于某些物种如褐鳞环柄菇,其含有的可逆乙醇脱氢酶抑制剂可延长乙醇代谢时间,引起面部潮红、心悸与呕吐等不适。

 

文章强调,虽然目前许多蘑菇品种被认定为“可食用”,但这一分类更多基于历史经验与有限毒理学数据。真正系统的毒性数据库仍不完善,相关的体内毒性机制尚未完全阐明,许多成分的致突变性、致畸性或慢性毒性仍存在知识空白。此外,不同国家和地区在蘑菇食用监管方面缺乏统一标准,部分国家甚至缺乏针对非栽培蘑菇的质量监测体系。

 

为了弥合这一认知与实践之间的鸿沟,作者呼吁建立更系统的毒理学评估框架,结合代谢组学、转录组学与长期流行病学研究,解析不同蘑菇成分的潜在风险。同时,加强对栽培条件、产地环境与加工工艺的质量控制,并制定清晰的食用指南和标签管理体系,特别针对儿童、孕妇、慢病群体的消费建议。

 

综上所述,传统可食用蘑菇并非绝对安全的同义词,其潜在毒性既涉及化学组成、环境污染,也受到个体差异、加工方式等多重因素影响。在享受“自然馈赠”的同时,我们也应更加理性和科学地看待它们的安全性。这并非对蘑菇的全盘否定,而是对“可食性”概念的重新定义和风险管理的升级。在科学证据的支持下,或许未来我们能够吃得更安心,也吃得更明白。

 


文献链接: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3023182/

  • 上一篇:猴头菇藏着“消炎密码”?科学家发现9种神奇小肽,或成天然抗炎新选择!
  • 下一篇:菇里藏良方,肠道得安康
网站声明

1、凡本网所有原始/编译文章及图片、图表的版权均属微生物安全与健康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联系取得授权后转载。

2、凡本网未注明"信息来源:(微生物安全与健康网)"的信息,均来源于网络,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仅供网友学习参考使用并不代表本网同意观点和对真实性负责,著作权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无意侵犯版权,如有侵权,请速来函告知,我们将尽快处理。

3、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www.mbiosh.com

联系方式:020-87680942

评论
全部评论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