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羊肚菌工厂化还有多远?
距离羊肚菌工厂化还有多远?
羊肚菌因其国际性的消费文化,必将拥有较大的未来空间。中国的羊肚菌大田栽培技术领先国际取得了重大突破,中国的羊肚菌工厂化也将在诸多爱好者的推动下走向成熟,工厂化才是羊肚菌走上未来餐桌的最终路径。
美国的羊肚菌栽培以工厂化为基础进行,取得过不错的成绩。正如中国的大田栽培存在着超高产一样。然而,美国的工厂化栽培以惨淡收场,退出历史舞台;中国的大田栽培如今依然面临着70%亏损的事实。羊肚菌栽培的不稳定性是这种恶劣局面的根源,这个问题也必将是中国工厂化必须解决的问题之一。
现如今中国的工厂化栽培在不温不火的局面下进行,狂热的爱好者和信息偏差的投资人参与的居多,部分地方政府亦开始有资金上的倾斜进行工厂化栽培研发投入。
中国的工厂化栽培群体首先通常混淆室内栽培和工厂化栽培的概念,简单的在室内模拟大田和适当的环境控制实现了阶段性出菇,只能算是初级的室内栽培,是大田栽培的升级版,与自动化智能化程度较高的工厂化栽培是两个概念。室内栽培可以为未来的工厂化栽培提供参数是毋庸置疑的,但如今的投资人需要知道,在室内栽培的研发投入能否在未来得到预期的收益,事实上,这些参数在未来工厂化栽培中是最微不足道的。
工厂化羊肚菌栽培需要达到的基本要求包括:
1,固定的周期:羊肚菌工厂化的理想批次周期应该不大于70天,最好在60天内完成;参考数据来源是美国的工厂化栽培和中国南方的大田栽培数据。
2,全参数控制:这个毋庸置疑,类比如今的金针菇、杏鲍菇和双孢菇,没有全参数化的智能控制,谈不上工厂化栽培。
3,稳定的产出:初步核算在每平方2kg鲜菇可以冲抵成本,略有盈余。做到全年全面积的稳定产出是工厂化栽培的基本要求。
因此,羊肚菌的工厂化栽培研发应有所目的的进行,逐步完善上述基本要求。
羊肚菌的生长周期与种性有关,美国的工厂化栽培采用的品种和中国如今推行品种不同,而中国如今的品种也有梯棱、六妹和七妹,每个品种下面又有多个株系,如13号,G10,G18等等。品种和株系的营养代谢效率、温型和适应性差异巨大。对工厂化而言,需要选育出特定的菌种,完善所有的性状指标,适配未来的全参数控制。
全参数控制是工厂化项目中最简单的内容,无非是设施智能化程度的问题和设施条件对种性的适配问题。换句话说,也就是硬件设施的资金投入问题,这是为什么将该部分技术视为最微不足道的。
稳定的产出将会是限制羊肚菌工厂化推进的关键,单批次、局部的高产代表不了工厂化,最终是投入产出的核算。限制羊肚菌稳定的因素太多,菌种的稳定性最为关键,这在大田栽培中已经体现得淋漓尽致,大量优秀的菌株淘汰在历史长河,流行的明星菌株在大规模推行后问题层出不穷,这对工厂化来说是致命的。
羊肚菌的工厂化是一项复杂的工程,不会像担子菌一样全面开花,这由羊肚菌的复杂性所决定,当然,这也会是对投资人的最大保护屏障。
距离实现羊肚菌工厂化还有多远?你说呢。
分享一些近期研究团队智能温室的羊肚菌出菇状态赏析:
“中科菌1号”的幼嫩球形原基
“中科菌1号”的幼小的原基
“中科菌1号”的原基特写
“中科菌1号”的成熟子囊果
上一篇:上市菌企叫停金针菇部分产能,加码布局冬虫夏草
下一篇:从民营企业座谈会看食用菌行业新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