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肚菌专题 | 羊肚菌保藏退化机制研究

转载
来源:中国食用菌协会
2025-05-16 14:49:03
10次浏览
分享:
收藏
核心提示:该研究利用五种不同的保藏基质与传代次数的组合,经过七年冷藏保存之后,分析了羊肚菌菌丝细胞基因表达、细胞内代谢物积累、菌丝酶活与生化指标差异、菌丝表型性状变异、栽培产量与子实体农艺性状表现等。

羊肚菌经过菌种保藏后容易退化是重要的种业难题。四川省食用菌所资源与育种研究中心与微生物生态工程研究中心联合探索了梯棱羊肚菌长期保藏对菌丝细胞产生的生理生化印迹。该研究利用五种不同的保藏基质与传代次数的组合,经过七年冷藏保存之后,分析了羊肚菌菌丝细胞基因表达、细胞内代谢物积累、菌丝酶活与生化指标差异、菌丝表型性状变异、栽培产量与子实体农艺性状表现等。研究揭示,避免重复传代培养和营养受限条件是维持羊肚菌结果能力最有效的方法。贫营养保藏条件促进半胱氨酸和蛋氨酸代谢途径的基因表达上调,而富营养保藏条件促进核质运输途径的基因表达上调,基因表达的差异进一步引起核酸碱基前体物质在细胞中积累的差异。反复传代在富营养条件下改变了多种碳代谢途径,在贫营养条件下则干扰甘油磷脂和嘌呤合成。综上,含硫氨基酸合成、DNA 修复和细胞结构维持有助于改善羊肚菌菌种保藏效果,对生产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相关论文以陈影副研究员为第一作者,谭昊研究员为通讯作者,发表在微生物领域权威国际期刊《Microbial Biotechnology》(中科院二区),并入选2025年度封面文章。

 

  • 上一篇:灵芝主要活性成分药理作用-灵芝多糖类
  • 下一篇:上海市农业科学院香菇团队在香菇重金属镉胁迫分子机制研究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