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耳菇的“寄生”秘密——名贵食用菌竟是真菌界的“窃取者”?
金耳菇的“寄生”秘密——名贵食用菌竟是真菌界的“窃取者”?
金耳菇(JinEr),因其色泽金黄、形似人脑,又被称为“黄金耳”,是亚洲地区备受推崇的珍稀食药用菌。它富含多糖等活性物质,具有多种保健功效,在中国已规模化栽培四十余年。长久以来,人们都以为金耳菇是一种单一的真菌。然而,近年来的研究揭示了一个惊人的事实:我们餐桌上那金黄油亮的金耳菇,并非单一物种的产物,而是两种真菌——金耳菌(Naematelia aurantialba) 和 毛韧革菌(Stereum hirsutum) ——共同作用形成的“复合体”。更令人意外的是,它们之间并非平等的合作关系,而是一种潜在的寄生关系!近期,由云南民族大学、西南林业大学、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西澳大学和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科学家们利用先进的分子技术(https://doi.org/10.1016/j.jafr.2025.102101),首次精准绘制了这两种真菌在子实体和栽培基质中的“空间地图”,揭开了金耳菇奇特生命循环的神秘面纱。
破解“共生”之谜的基因钥匙
传统观察和ITS基因测序虽然能确认金耳子实体中存在这两种真菌,但无法精确量化它们在不同部位的含量比例,更难以追踪它们在基质中的分布动态。要解开它们如何共存并形成独特子实体的谜团,需要更精准的“基因探针”。
研究团队采用了创新性的方法:
1.基因组“大海捞针”:他们获取了金耳菌和毛韧革菌的全基因组序列,并下载了54种其他相关真菌(涵盖银耳纲、花耳纲、伞菌纲等)的基因组进行大规模比较分析。
2.寻找专属“身份证”:通过复杂的同源基因分析,筛选出只在金耳菌或只在毛韧革菌中存在的特有基因片段。这就像是为两种真菌分别找到了独一无二的“基因身份证”。
3.设计精准“探测器”:基于这些特有基因片段,研究人员精心设计并筛选了物种特异性引物(如S0039F/R用于毛韧革菌,N1316F/R用于金耳菌)。这些引物如同高精度的分子探针,在qPCR(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中,能特异性地只扩增目标真菌的DNA片段,从而精确定量其含量。
4.绘制空间“分布图”:他们将成熟的金耳子实体连同其下方的菌棒基质纵向剖开,精细划分了9个取样点(L01-L09):从金耳子实体最外层的金黄色胶质顶端(L01),到内部灰白色纤维核心(L03-L04),再到与基质连接的基部(L05),最后深入基质内部直至袋底(L06-L09)。在每个取样点,利用设计好的特异性引物进行qPCR检测,精确计算两种真菌基因型的相对含量比例。
颠覆认知的空间分布图景
这项精密分析的结果,描绘出一幅清晰且极具启发性的“真菌空间分布地图”,彻底改变了我们对金耳菇的认知:
1.金耳非“主”,毛韧是“基”:
在人们食用的金耳子实体部分(L01-L05),毛韧革菌(S. hirsutum)占据了绝对主导地位,平均含量高达77.12%!这意味着我们食用的主要部分,其生物量主要来源于毛韧革菌,而非名贵的金耳菌。传统上以“金耳”命名,可能更多源于其外表的金黄色泽和结构。
子实体内部呈现明显的梯度变化:最外层金黄色胶质部分(L01),两种真菌比例接近平衡(毛韧革菌:金耳菌 ≈ 1.51:1)。但越往子实体内部和基部移动,毛韧革菌的比例急剧上升:中部(L03)达到约4:1,基部(L05)高达约6.52:1。子实体的灰白色纤维核心主要由毛韧革菌构成。
2.基质中的“单极世界”:
一旦离开子实体进入下方的栽培基质,金耳菌的含量断崖式下降。
在子实体基部下方3厘米处(L06),毛韧革菌对金耳菌的比例已猛增到16.28:1。
到了菌棒基质的中点位置(L07,约在子实体基部下方6厘米),比例更是达到了惊人的520.95:1!
在更深层的基质中(L08-L09),金耳菌完全检测不到,成为毛韧革菌的“单极世界”。
寄生生活史模型与产业价值
这些关键发现有力地支持了一个修正的金耳菇寄生生活史模型:
1.奠基者与“引擎”:毛韧革菌(S. hirsutum) 是真正的“开拓者”和“动力引擎”。它首先在基质(木屑、棉籽壳等)中定植、生长,凭借强大的木质纤维素降解能力,分解基质获取营养,构建起庞大的菌丝网络。整个基质中的营养代谢几乎完全依赖于它。
2.寄生者与“塑造者”:金耳菌(N. aurantialba) 则扮演着“寄生者”的角色。它无法独立在基质中有效生长,其营养主要依赖于毛韧革菌。当毛韧革菌在适宜条件下开始形成自身的子实体原基时,金耳菌的酵母状细胞或菌丝便“附着”上去。
3.“窃取”营养与畸形共生:金耳菌通过吸器(haustorium) 结构侵入毛韧革菌的细胞,从中吸取养分。这种寄生干扰导致毛韧革菌无法正常发育出其典型的革质子实体(具子实层),转而形成异常增厚的、无子实层的灰白色纤维结构(即金耳子实体的核心部分)。
4.“金装”外衣:与此同时,金耳菌利用从宿主那里获取的营养,在畸形的毛韧革菌结构外层发育出自己的子实层和担孢子,形成我们所看到的金黄色、胶质的外层。最终,两者“交织”形成了具有独特双层结构的金耳复合子实体。
对产业发展的重大价值
这项研究不仅揭示了金耳菇奇特的生物学本质,更对产业发展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
1.破解栽培难题:长期以来,单独接种金耳菌无法出菇,单独接种毛韧革菌只能长出它自身的、不可食用的革质子实体。本研究明确了必须按特定比例(接近子实体外层比例)混合接种两种菌,且毛韧革菌是基质代谢的绝对主力。这解释了为何混合接种是关键,并为优化菌种生产(spawn technology) 中两种菌的精确配比提供了科学依据(虽然栽培中具体比例仍是商业机密,但指明了方向)。
2.优化栽培管理:了解两种菌的空间分布和功能分工(毛韧革菌负责基质分解供能,金耳菌负责外层生殖结构形成),有助于更有针对性地调控基质配方、温湿度等环境条件,满足不同阶段主导菌的需求,从而提高产量和品质稳定性,减少畸形菇的发生。
3.深化基础认知:这是首次在分子水平上精确量化并描绘了金耳复合体中两种真菌的空间异质性,为理解这类异质性子实体的形成机制、真菌间寄生互作关系提供了重要范例,丰富了大型真菌生活史的理论研究。
结语
金耳菇的华丽外表下,隐藏着一场真菌界的“寄生”大戏。名贵的金耳菌,实则是依赖毛韧革菌供养的“窃取者”;而看似平凡的毛韧革菌,却是构建整个子实体基础、驱动基质代谢的“无名英雄”。科学家们通过基因组比较和精准的分子定量技术,绘制了它们的“空间势力图”,不仅解开了金耳菇的生命之谜,也为提升这一珍贵食用菌的栽培技艺点亮了明灯。这项研究生动诠释了基础科学探索如何为产业实践注入强大动力,让“黄金耳”的培育更加高效、稳定,持续为人类健康与美食增添光彩。
图 金耳和革菌身份标记的开发和互作关系探索
图 金耳细胞寄生革菌子实体形成的复合子实体模型
作者:云南民族大学刘伟博士
上一篇:Pharmacol Res(IF=9.1):鸡枞菌中的新型葡甘露聚糖的结构表征、抗肥胖和抗炎活性
下一篇:昆明植物所提出构建真菌分类系统的新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