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 Rev. Microbiol.:菌丝如何生长?真菌生长的生物物理过程
Nat. Rev. Microbiol.:菌丝如何生长?真菌生长的生物物理过程
真菌菌丝作为丝状细胞,其通过顶端生长(tip growth)不断延伸以探索新环境并吸收养分,从而扩展菌落。这种生长模式需要快速合成细胞成分并维持细胞扩张,其中“膨压”(turgor pressure)——细胞内的静水压力——被认为是关键的推动力。然而,不同真菌表现出不同的膨压调控方式,部分真菌甚至在没有明显膨压的情况下依然能完成生长,这促使科学家重新评估膨压与菌丝生长之间的复杂关系。
文章首先从基本物理原理出发,说明膨压的本质是由细胞内外渗透压差引起的静水压力。作者引用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PV = nRT,将压力(P)、体积(V)、溶质摩尔数(n)等变量联系起来,指出膨压、细胞体积和溶质浓度是动态相关的。生长中的细胞不是封闭系统,而是一个不断有水分进入、壁被重塑、溶质被调节的动态系统。作者特别指出,膨压在细胞体积扩大过程中的作用受细胞壁的“体积模量(elastic modulus)”限制——在低压状态下,细胞壁易被扩张;在高压时,细胞壁变得刚硬,限制进一步生长。
接着,作者分析了水的流入在维持膨压和细胞体积增长中的作用。尽管水的膜通透性通常较高,但文章也指出部分真菌中并不依赖水通道蛋白(aquaporins)进行水输运。例如在 Neurospora crassa 中,删除水通道蛋白基因的突变体并不表现出生长缺陷,说明水的自由扩散已经足够支持生长。水的主要进入点集中在顶端区域,水分流动呈现空间梯度,向后快速衰减。
进一步,文章深入探讨了细胞壁“可扩展性”(extensibility)的调控作用。这一特性是决定生长速率的关键因子。在模型生物 Achlya bisexualis 中的实验显示,壁的软化程度与菌丝的生长速率呈强相关。研究表明,细胞壁必须经历“塑性变形”才能实现持久的体积增长,而这种变形依赖于新的壁组分(如葡聚糖)与膜材料的持续供应。经典的 Lockhart 模型指出,细胞生长速率与壁的可扩展性和膨压之间存在明确的数学关系:只有当膨压超过一个最小阈值时,才会发生壁的不可逆扩展。
Ca²⁺梯度被证明是另一关键机制。作者指出,不同真菌种类中,Ca²⁺梯度的来源有所差异。在 Saprolegnia ferax 中,Ca²⁺通过膜上的拉伸激活型通道进入细胞;而在 Neurospora crassa 中,Ca²⁺主要通过内质网释放而非外源通道进入胞质,受InsP₃信号调控。这种顶端富集的Ca²⁺促进囊泡融合,将新的膜和壁材料送至生长点。研究还发现,一些调控钙离子浓度的基因(如 nca-1, nca-2, cax)即便失活也不影响菌丝形态,提示真菌存在冗余或非典型的调控网络。
作者特别强调“渗透MAPK通路”(osmotic 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cascade)在膨压调控中的中心作用。这一信号级联系统控制离子(如K⁺、Cl⁻)的摄入和渗透活性物质(如甘油)的合成,以应对环境渗透压的剧烈变化。以 N. crassa 为例,在细胞暴露于高渗透压(如蔗糖或NaCl)条件下,会立即发生水分流失、膜电位短暂去极化、菌丝停止生长,然后通过H⁺-ATP酶驱动的K⁺摄入与甘油合成逐步恢复膨压。在一系列os-1、os-2等突变体中,这些调节反应被显著削弱,验证了MAPK通路在正常和应激条件下的重要性。
作者还分析了一种重要但较少被关注的现象——胞质“质量流”(mass flow),即大量胞质物质沿菌丝管道向顶端移动,为生长供能供材。这种流动不同于分子马达牵引的囊泡运输,它类似于低雷诺数环境下的管道液体流动。研究通过微注入硅油验证了胞质中存在整体向顶端的流动行为。虽然使用压力探针尚无法直接检测到足够的压力梯度,但计算表明,即使只有0.05–10 kPa/cm的微弱压差,也足以维持这种流动。通过在特定位置施加局部高渗处理,研究者成功地调控了胞质流速,为质量流驱动提供了实验证据。
文章最后指出,菌丝的生长不仅是一个局部的细胞壁和膜的合成问题,更是一个由压力、水分、电流、离子流、细胞骨架和囊泡运输共同协作的复杂系统。在 Neurospora crassa 中,一些囊泡运输所需的SNARE蛋白和马达蛋白(如dynein、kinesin)的突变会造成生长偏折、核分布异常等表型,但不完全阻断胞质运输,这间接支持了质量流的存在和功能补偿作用。文章认为,未来需要更复杂的整合模型,考虑分子马达的局部精确控制与大尺度压力驱动运输如何协同完成菌丝生长。
总结:
综上所述,该文通过一系列理论分析和实验数据,揭示真菌菌丝生长是一个由膨压驱动、细胞壁可扩展性调控、Ca²⁺信号调节、囊泡运输和胞质质量流协同作用的过程。膨压虽然重要,但并不是唯一推动力。调控细胞壁机械性能和维持胞内物质高效运输的机制在维持顶端生长中起着核心作用。本文强调将生物物理视角与分子机制整合,是理解真菌生长行为、以及病原真菌侵染机制的关键。
上一篇:冬虫夏草甾醇解析新突破,东阳光研究成果荣登国际一区杂志《Food Chemistry》(IF 9.8)
下一篇:【科研进展】中泰研究团队联合发表草菇栽培科研成果
1、凡本网所有原始/编译文章及图片、图表的版权均属微生物安全与健康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联系取得授权后转载。
2、凡本网未注明"信息来源:(微生物安全与健康网)"的信息,均来源于网络,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仅供网友学习参考使用并不代表本网同意观点和对真实性负责,著作权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无意侵犯版权,如有侵权,请速来函告知,我们将尽快处理。
3、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www.mbiosh.com
联系方式:020-87680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