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农业科学院科技人员在草菇培养料营养与微生物互作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上海市农业科学院科技人员在草菇培养料营养与微生物互作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近日,上海市农业科学院食用菌研究所栽培团队在真菌学领域的国际性学术期刊《Journal of Fungi》(中科院二区,IF=4.0)发表重要研究成果。该研究通过培养料营养成分与基于16S rRNA测序的微生物群落结构的联合分析,系统揭示了草菇子实体发育过程中培养料营养与微生物群落的动态互作规律,为通过微生物调控实现精准栽培提供了全新思路。
草菇(Volvariella volvacea)起源于中国,又名中国菇,因味道鲜美、肉质细嫩、营养丰富而备受消费者喜爱。我国利用废棉和棉籽壳进行草菇栽培技术成熟,但受废棉质量的影响,面临着生物转化率低、产量不稳定等问题,而通过微生物调控促进草菇对培养料养分的吸收利用可有效解决这一问题。研究团队系统研究了草菇子实体发育不同阶段培养料营养结构和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动态变化,发现草菇子实体发育各阶段培养料养分含量存在显著性差异,碳、氮、磷总量因草菇吸收利用呈现先升后降趋势,同时大量有机氮被分解为更易利用的无机氮形态;蛋形期基质的营养含量与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其他4个阶段差异显著,是栽培过程中最关键的调控时期。通过养分含量与微生物差异的关联分析发现,具有固氮、反硝化及纤维素分解功能的差异微生物类群(Beijerinckiaceae、Burkholderiales、Chitinophaga jiangningensis等)与硝态氮、微生物量碳、碱解氮等碳氮指标显著相关,这些微生物在决定培养料营养结构变化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该研究首次阐明了草菇子实体生长发育期间培养料中功能微生物对营养结构的调控机制,对通过定向调控培养料微生物群落结构来促进草菇营养吸收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由上海市农业科学院食用菌研究所完成,食用菌所博士后王乐,助理研究员董沁为第一作者,赵妍研究员为通讯作者。研究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上海市农业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等项目资助。
上一篇:暂无
下一篇:吉林大学王迪教授:桑黄孔菌纯化多糖的结构特征及成骨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