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食用菌中心联合青海大学解析“黄蘑菇”的前世今生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食用菌中心联合青海大学解析“黄蘑菇”的前世今生

转载
来源:讲好菇事
2025-09-05 09:10:40
12次浏览
分享:
收藏
核心提示:本研究以祁连山来源的黄绿卷菇QHU-1 菌株为材料,借助 Hi-C 技术首次获得 13 条染色体、完整单体型的高质量基因组,并通过 SNP 分析解析结构变异,利用 BGC 预测与功能注释评估代谢潜力。

黄绿卷菇(Floccularia luteovirens),俗称“黄蘑菇”,主要生长于青藏高原海拔约 3000 米的高山草甸。早在唐代,医籍就记载其可缓解“肿胀、颈项僵硬”;藏医经典《四部医典》亦提及,内服或外用可治“寒性水肿”“非热性炎症”。清代,青海土司将其作为贡品进献,遂得“皇菇”之名,足见珍稀。现代药理研究进一步证实,其子实体所含多糖、甾醇、核黄素及凝集素等成分,具有显著的抗氧化、抗炎和抗肿瘤活性。除药用外,黄绿卷菇还是关键的外生菌根真菌,与嵩草属植物共生,维系高寒草甸的稳定、养分循环和植物生长;其菌丝常呈“仙女圈”辐射,显著改变土壤微生物群落。

 

 

 

然而,碎片化基因组长期制约其基础研究。本研究以祁连山来源的黄绿卷菇QHU-1 菌株为材料,借助 Hi-C 技术首次获得 13 条染色体、完整单体型的高质量基因组,并通过 SNP 分析解析结构变异,利用 BGC 预测与功能注释评估代谢潜力。过去,黄绿卷菇被误归为黄绿蜜环菌(Armillaria luteovirens)。比较基因组和系统发育分析显示,它与蜜环菌亲缘甚远,真正的近亲是鲜为人知的 Mycocalia Crucibulum,三者分化时间约 9000 万年前。转座子分析表明,高原强紫外线和低温抑制了转座酶活性,使黄绿卷菇基因组保持相对稳定。综上,该染色体级序列为阐明其环境适应、共生机制及生物探勘潜力提供了关键遗传资源。

 

 

 该成果以“Haplotype-Phased Chromosome-Level Genome Assembly of Floccularia luteovirens ProvidesInsights into Its Taxonomy, Adaptive Evolution, and Biosynthetic Potential”为题,发表于国际真菌学期刊《Journal of Fungi》。祁建钊副教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食用菌中心)和李秀璋副研究员(青海大学畜牧兽医科学院)为共同第一作者,李鸣雷教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食用菌中心)和李玉玲研究员(青海大学畜牧兽医科学院)为共同通讯作者,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邢睿研究员给予大力支持。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3390/jof11090621

  • 上一篇:【科研进展】研究团队在食用菌β-葡聚糖结构表征及Dectin-1/Toll受体激活构效关系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 下一篇:羊肚菌科真菌生态生活方式与基因组演化研究获新进展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