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od Res Int(IF 8.5)给脂肪细胞开“绿灯”!研究发现茯苓多糖可改善肥胖相关胰岛素抵抗,依赖肠道菌群
Food Res Int(IF 8.5)给脂肪细胞开“绿灯”!研究发现茯苓多糖可改善肥胖相关胰岛素抵抗,依赖肠道菌群
茯苓(Poria cocos)作为传统药食同源真菌,其多糖成分(PCP)已被证实具有调节糖脂代谢和肠道菌群的潜力,但能否通过肠道菌群改善肥胖诱导的脂肪组织胰岛素抵抗(Adipose-IR)机制尚不明确。安徽中医药大学王艳/陈卫东团队在《Food Research International》发表最新研究,首次揭示PCP通过重塑肠道菌群-短链脂肪酸(SCFAs)-FGF21/PI3K/AKT信号轴改善Adipose-IR的完整机制,为肥胖相关代谢疾病的膳食干预提供了新策略!
文章速览
肥胖是一种慢性疾病,会增加代谢紊乱的风险,伴有肠道生态失调和脂肪组织胰岛素抵抗近年来,从传统中药中提取的茯苓多糖(PCP)在改善糖代谢和调节肠道菌群方面表现出了巨大的潜力,然而,PCP是否可以减轻肥胖诱导的脂肪-IR及其对肠道微生物群的依赖性尚不清楚。本研究调查了PCP对高脂饮食(HFD)诱导的肥胖小鼠脂肪-IR的影响。PCP补充降低了体重,脂肪组织质量,并改善葡萄糖耐量和脂质代谢。组织学分析显示脂肪细胞肥大和结肠屏障损伤减轻。茯苓多糖还调节了肠道微生物群,增加了乳酸杆菌、异芽孢杆菌和乳杆菌的丰度,并增加了粪便短链脂肪酸(SCFAs)。这些变化激活了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1(FGF 21)、磷酸肌醇3-激酶(PI 3 K)、蛋白激酶B(AKT)和葡萄糖转运蛋白4(GLUT 4)的表达,抗生素治疗和粪便微生物群移植(FMT)进一步证实,PCP对葡萄糖和脂质代谢的影响是肠道微生物群。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茯苓多糖可以作为一种益生元剂,以减轻肥胖引起的脂肪IR和代谢紊乱,支持其功能性食品开发的潜力。
研究亮点速览
🌿 传统药材新突破:首次阐明PCP通过肠道菌群-SCFAs-FGF21信号轴改善脂肪组织胰岛素抵抗的全新机制
🔬 机制深度验证:创新性结合抗生素清除菌群与粪菌移植(FMT)实验,证实PCP疗效的菌群依赖性
📊 多组学联动分析:整合16S rRNA测序、GC-MS代谢组、Western blot蛋白检测,多维度解析分子机制
🦠 菌群精准调控:显著富集Lactobacillus(乳杆菌)、Allobaculum、Phascolarctobacterium三类SCFAs产生菌,提升乙酸/丙酸/丁酸水平
⚡ 信号通路激活:SCFAs上调脂肪组织FGF21表达,激活PI3K/AKT/GLUT4胰岛素信号通路
研究内容
一、材料与方法
1.PCP制备与表征
来源:安徽金寨产茯苓,经水提醇沉+Sevag法除蛋白,透析纯化(截留分子量3.5 kDa)
结构:HPGPC测得分子量11.583 kDa,主链为葡萄糖、甘露糖、半乳糖等构成的杂多糖(基于前期研究)
2.动物实验设计
模型:C57BL/6J小鼠高脂饮食(HFD, 60%脂肪)诱导肥胖
分组:正常饮食(ND)、HFD模型组、HFD+PCP组(50 mg/kg灌胃,8周)
评价指标:代谢表型:体重、脂肪重量、口服葡萄糖耐量(OGTT);血清指标:胰岛素、脂联素、瘦素、LPS、FGF21;组织分析:脂肪细胞肥大(H&E染色)、结肠屏障蛋白(ZO-1/Claudin-1)
3.菌群与代谢物分析
16S rRNA测序:盲肠内容物,分析α/β多样性及菌属变化
SCFAs检测:GC-MS定量结肠内容物中6种短链脂肪酸
FMT验证:抗生素清除菌群后,移植ND/HFD/HFD+PCP组粪菌
4.分子机制解析
Western blot:检测脂肪组织FGF21、PI3K、p-AKT、GLUT4蛋白
qPCR:炎症因子(IL-6/IL-1β/TNF-α)及通路基因表达
二、结果与讨论总结
1.PCP改善肥胖代谢表型
体重调控:PCP显著降低HFD小鼠体重增幅(↓23.1%)及附睾脂肪重量(↓29.4%)
糖脂代谢:
逆转高血糖:空腹血糖↓18.7%,OGTT-AUC↓25.3%
纠正血脂异常:血清TC/TG/LDL-C分别降低31.2%、28.6%、36.8%
改善胰岛素抵抗:HOMA-IR指数↓35.5%,瘦素/脂联素比值(LAR)恢复正常
2.修复肠道屏障与抑制炎症
结肠屏障:上调紧密连接蛋白ZO-1(1.8倍)和Claudin-1(2.1倍)
内毒素血症:血清LPS降低52.6%
抗炎作用:脂肪/结肠组织中IL-6、IL-1β、TNF-α mRNA表达下降40-60%
3.重塑肠道菌群与SCFAs生成
菌群多样性:PCP提升Chao1指数(+32.1%)和Shannon指数(+25.7%)
关键菌属:
↑ Lactobacillus(3.2倍)、Allobaculum(4.1倍)、Phascolarctobacterium(5.6倍)
↓ 肥胖相关菌属Ruminococcus
SCFAs提升:结肠乙酸(+142%)、丙酸(+118%)、丁酸(+156%)
4.激活FGF21/PI3K/AKT信号轴
蛋白表达:脂肪组织FGF21(+2.3倍)、PI3K(+1.9倍)、p-AKT(+2.1倍)、GLUT4(+1.7倍)
血清标志物:FGF21水平升高2.4倍
5.FMT验证菌群核心作用
移植PCP干预组粪菌可复现代谢改善:
受体鼠体重增幅↓21.3%,HOMA-IR↓28.7%
结肠SCFAs升高130-150%,FGF21/PI3K/AKT通路同步激活
三、研究内容具体结果图表
图1.茯苓多糖对HFD引起的异常体重、脂肪蓄积和葡萄糖稳态失衡的影响。(A)示意图。显示了五氯苯酚补充对(B)体重、(C)体重增加、(D)附睾脂肪量、(E)口服葡萄糖耐量和(F)葡萄糖耐量试验曲线下面积(AUC)的影响。
图2. PCP对HFD诱导小鼠异常血清生化参数的影响。(A)总胆固醇(TC),(B)甘油三酯(TG),(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D)瘦素,(E)脂联素,(F)瘦素/脂联素比值(LAR),(G)空腹血糖,(H)空腹胰岛素,(I)胰岛素抵抗稳态模型评估(HOMA-IR)。
图3. PCP对HFD诱导小鼠附睾脂肪异常和炎症的影响。(A)附睾脂肪组织的H&E染色,(B)附睾脂肪细胞面积,(C-E)附睾脂肪组织中促炎细胞因子的mRNA表达,包括(C)IL-6,(D)IL- 1β和(E)TNF-α。
图4. PCP对HFD诱导小鼠结肠屏障功能和炎症的影响。(A)结肠组织的H&E)染色,(B)血清LPS水平。(C)ZO-1和Claudin-1的代表性条带。Claudin-1(D)和ZO-1(E)的蛋白表达。结肠组织中的炎性细胞因子,包括(F)IL-6、(G)IL-1β和(H)TNF-α。
图5.茯苓多糖对HFD诱导小鼠盲肠肠道菌群的影响(n = 6)。(A)使用Chao1指数比较α多样性,(B)香农指数,(C)通过PCoA进行β多样性分析,(D)维恩图,(E)属水平的肠道菌群组成,(F)LEfSe分析。
图6. PCP对HFD诱导小鼠结肠SCFA的影响。(A)乙酸盐,(B)丙酸盐,(C)丁酸盐,(D)异丁酸盐,(E)戊酸盐,(F)异戊酸盐。
图7. PCP对HFD诱导小鼠附睾脂肪组织中FGF 21-PI 3 K/Akt通路的影响。(A)FGF 21、PI 3 K、P-AKT、AKT和GLUT 4的代表性条带。(B-E)FGF 21、PI 3 K、p-AKT和GLUT 4的蛋白表达水平。(F)FGF 21、PI 3 K、p-AKT和GLUT 4的mRNA表达。(G)血清中FGF 21的水平。
图8. FMT对HFD诱导的小鼠中的葡萄糖和脂质代谢紊乱的影响。(A)说明FMT对HFD诱导的小鼠的影响的示意图。FMT对(B)体重、(C)空腹血糖、(D)空腹胰岛素、(E)HOMA-IR、(F)TC、(G)TG、(H)LDL-C、(I)leptin、(J)脂联素和(K)LAR的影响。
图9. FMT对HFD诱导小鼠附睾脂肪异常、炎症和结肠屏障功能的影响。(A)附睾脂肪组织的H&E染色。(B)附睾脂肪细胞面积。(C-E)附睾脂肪组织中促炎细胞因子的mRNA表达,包括(C)IL-6,(D)IL-1β,(E)TNF-α;(F)结肠组织中ZO-1和Claudin-1的代表性条带;(G)Claudin-1和ZO-1的蛋白表达;(I)血清中LPS水平;结肠组织中促炎细胞因子(J)IL-6、(K)IL-1β和(L)TNF-α的mRNA表达。
图10. FMT对HFD诱导的小鼠中的SCFA和FGF 21-PI 3 K/Akt通路的影响。结肠中的SCFA水平:(A)乙酸盐,(B)丙酸盐,(C)丁酸盐,(D)异丁酸盐,(E)戊酸盐,(F)异戊酸盐。(G)附睾脂肪组织中FGF 21、PI 3 K、P-AKT、AKT和GLUT 4的代表性条带。(H-K)FGF 21、PI 3 K、P-AKT、AKT和GLUT 4的蛋白表达水平。(F)FGF 21、PI 3 K、p-AKT和GLUT 4的mRNA表达。(G)血清中FGF 21的水平。
全文小结
茯苓多糖(PCP)如同一位"肠道生态建筑师":
1️招募益生菌群——富集Lactobacillus等SCFAs"生产工坊";
2️铺设代谢快轨——SCFAs激活FGF21,启动PI3K/AKT胰岛素信号"绿灯";
3️打通炎症屏障——修复肠壁"长城"(ZO-1/Claudin),阻断LPS"入侵者"。
这项研究不仅为肥胖相关胰岛素抵抗提供了"菌群-代谢"调控新靶点,更让传统茯苓焕发新生——从古老药匣走向现代功能食品舞台!下一步需推动临床验证,让"东方神菌"造福全球代谢健康危机。
本研究突破:首次建立 "PCP-菌群-SCFAs-FGF21/PI3K/AKT" 全链条机制模型,为中医药"脾胃论治肥胖"提供现代科学注脚。
上一篇:暂无
下一篇:猴头菇中Hericenones类化合物生物合成中关键异戊烯基转移酶的发现与功能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