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医药大学团队新突破!揭秘破壁灵芝孢子多糖调节肠道菌群与免疫平衡新作用!
北京中医药大学团队新突破!揭秘破壁灵芝孢子多糖调节肠道菌群与免疫平衡新作用!
标题相关
原标题:Sporoderm-broken of Ganoderma lucidum spore polysaccharides alleviate dextran sulfate sodium-induced colon inflammation in mice by regulating Th17/Treg homeostasis and restore gut microbiota balance
译题:灵芝孢子多糖的孢子皮破碎通过调节Th17/Treg稳态缓解小鼠葡聚糖硫酸钠诱导的结肠炎症,恢复肠道菌群平衡
发布相关
杂志:《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logical Macromolecules》
IF: 8.5
分区: 中科院二区
DOI: 10.1016/j.ijbiomac.2025.147015
发表时间:2025 年 8 月 20 日
研究背景
炎症性肠病(IBD)作为全球性重大健康问题,在过去二十年中全球发病率显著上升,其主要包含克罗恩病(CD)和溃疡性结肠炎(UC)两类。这类慢性进行性炎症性疾病会损害胃肠道,可能导致不可逆的肠道损伤,不仅具有高患病率、低治愈率的特点,还会引发多种并发症,给全球医疗体系带来沉重负担,因此亟需有效的治疗手段。
目前,IBD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但研究已证实其与遗传易感性、肠道屏障功能障碍、免疫调节异常以及肠道菌群改变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密切相关。其中,肠道菌群失衡、肠道屏障功能受损和免疫应答异常被认为是诱发IBD的关键因素。在免疫调节方面,Th17/Treg细胞平衡在IBD发病机制研究中备受关注。Th17细胞主要分布在肠黏膜表面,分泌如IL-17等细胞因子,加剧慢性肠道炎症;而Treg细胞则通过抑制免疫应答来对抗过度免疫激活,保护肠道组织。在IBD患者中,Th17细胞增多且Treg细胞功能异常,这种Th17/Treg失衡被视为IBD病理生理过程中的核心机制。
现有IBD治疗手段包括氨基水杨酸类药物、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生物制剂以及新型小分子药物等。尽管这些治疗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症状、延缓疾病进展,但存在副作用明显、复发率高、易产生耐药性等局限性,导致治疗效果大打折扣。在此背景下,天然产物凭借其抗炎活性强、毒性低、安全性好的优势,成为IBD治疗研究的热点方向。众多研究表明,天然多糖具有出色的免疫调节和抗炎特性,能通过调节免疫系统、修复黏膜完整性、调控肠道菌群等多种途径缓解IBD症状,其作用机制包括抑制炎症细胞因子产生、调节免疫细胞应答、增强抗氧化防御能力,同时还能影响肠道菌群组成,维持肠道稳态,阻止疾病进展。
灵芝孢子作为传统药用真菌的重要部分,含有丰富的活性成分,但天然灵芝孢子具有双层结构,极大地限制了人体对其有效成分的吸收。为提高生物利用度,破壁灵芝孢子成为常用原料,而多糖是灵芝孢子中的主要活性成分,已被证实具有免疫调节、抗肿瘤、抗肥胖和抗炎等多种功效。此前研究虽发现灵芝孢子多糖(GLSPs)对IBD有缓解作用,但具体的活性组分及其发挥作用的分子机制仍不明确,这一科学问题的未解,也为进一步研究指明了方向——亟需筛选出破壁灵芝孢子多糖中具有抗IBD活性的关键组分,并深入解析其作用机制,为IBD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理论依据。
近日,北京中医药大学王林元教授研究团队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logical Macromolecules》杂志发表了以“Sporoderm-broken of Ganoderma lucidum spore polysaccharides alleviate dextran sulfate sodium-induced colon inflammation in mice by regulating Th17/Treg homeostasis and restore gut microbiota balance”为题的文章,揭示了破壁灵芝孢子多糖中的活性组分BGLSP-B2可通过调节Th17/Treg细胞平衡、修复肠道屏障功能以及恢复肠道菌群稳态,有效缓解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的小鼠结肠炎,为炎症性肠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潜在策略和理论基础。
研究方法
(一)材料制备与纯化
1.原料获取:破壁灵芝孢子购自浙江寿仙谷药业有限公司,葡聚糖硫酸钠(DSS,分子量36-50 kDa)购自MP Biomedicals公司,相关ELISA试剂盒、抗体等试剂分别来自不同专业生物公司,且所有试剂均为分析纯级别。
2.BGLSP-B2制备:参照已有方法并稍作修改提取纯化BGLSPs。先将样品用乙醇溶液过夜脱脂脱色,干燥残渣经热水提取后,浓缩液用4倍体积无水乙醇在4℃沉淀得到粗提物;粗提物水溶后用Sevag法脱蛋白、石油醚去脂、AB-8大孔树脂除色素,再经透析(3000 Da)、浓缩、冷冻干燥获得粗多糖;粗多糖上样至DEAE-纤维素柱,用不同浓度NaCl溶液洗脱得到BGLSP-A和BGLSP-B;BGLSP-B进一步通过Sephacryl S-400 HR柱层析,结合苯酚-硫酸法监测,最终得到BGLSP-B1和BGLSP-B2两个亚组分。
(二)BGLSP-B2理化性质分析
采用多种技术对BGLSP-B2进行表征: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波长范围4000-400 cm⁻¹,分辨率4 cm⁻¹)分析其化学键模式;利用高分辨率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原子力显微镜(AFM)观察形态特征;采用凝胶渗透色谱(GPC)测定分子量;借助配备Xbridge C18柱的高效液相色谱系统分析单糖组成。
(三)动物实验设计
1.实验动物与饲养:选用6-8周龄、体重18-22 g的雄性C57BL/6小鼠,购自SBF生物技术有限公司,饲养环境严格控制(温度22±24℃、相对湿度50±10%、12/12小时光暗循环),自由摄食饮水。
2.IBD模型构建与给药:采用DSS诱导建立小鼠急性和慢性IBD模型,参照前期研究设置建模方法和给药方案,将小鼠分为对照组、模型组、5-氨基水杨酸(5-ASA)阳性对照组以及不同剂量BGLSP-B2处理组,评估BGLSP-B2的预防和治疗效果。
(四)检测与分析方法
1.疾病活动指数(DAI)与器官指数评估:DAI基于粪便性状、便血情况和体重减轻三个指标评分;实验结束后计算脾脏指数和胸腺指数,测量结肠长度,评估肠道损伤程度。
2.组织病理学观察:采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结肠组织病理变化和炎症浸润,阿尔辛蓝-过碘酸雪夫(AB-PAS)染色观察杯状细胞数量,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观察肠道屏障超微结构(紧密连接、微绒毛、线粒体等)。
3.免疫相关检测:运用免疫荧光染色检测肠道屏障蛋白(ZO-1、Occludin、MUC2)表达;通过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分析相关蛋白表达水平;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qPCR)检测炎症相关基因表达;利用流式细胞术分析脾脏和结肠中巨噬细胞、Th17细胞(CD3⁺CD4⁺IL-17A⁺)和Treg细胞(CD3⁺CD4⁺CD25⁺FOXP3⁺)比例。
4.肠道菌群分析:提取结肠内容物DNA,采用16S rRNA测序(靶向V3-V4区)分析肠道菌群组成和多样性,通过α多样性(Chao1、Shannon、Simpson指数)和β多样性(主成分分析、主坐标分析、非度量多维尺度分析)评估菌群变化,结合LEfSe分析筛选差异菌群,利用相关性热图分析菌群与生理指标的关联。
5.转录组测序分析:提取结肠组织总RNA,构建RNA测序文库,进行转录组测序,筛选差异表达基因(DEGs),通过基因本体(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 pathway富集分析,探究BGLSP-B2调控的关键通路(如Th17细胞分化相关通路)。
6.统计分析:所有数据用SPSS 20.0软件分析,以均值±标准误(SEM)表示,多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结合Tukey或LSD检验,菌群结构差异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或Kruskal-Wallis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研究结果
(一)BGLSP-B2的理化性质与活性筛选
1.纯化与活性筛选:通过DEAE-纤维素柱和Sephacryl S-400 HR柱层析成功纯化得到BGLSP-B1和BGLSP-B2;在DSS诱导的NCM460细胞炎症模型中,BGLSP-B处理组细胞活力更高,显示出更强的抗炎活性,故选择BGLSP-B2进行后续实验。
2.理化特征:BGLSP-B2呈球形,形态均一性优于BGLSP-B1;FT-IR显示其与BGLSP-B1化学键模式高度相似,仅波数略有差异;分子量为1.81×10⁴ Da,且分子量分布均一(单一均一峰);单糖组成以葡萄糖(74.02%)和甘露糖(13.01%)为主,而BGLSP-B1主要含葡萄糖(74.84%)和半乳糖(13.99%)。
(二)BGLSP-B2对DSS诱导急性IBD小鼠的保护作用
1.改善临床症状与器官损伤:BGLSP-B2显著缓解DSS诱导的小鼠稀便、便血症状,减少体重减轻,降低DAI评分;逆转DSS导致的结肠缩短,恢复脾脏指数和胸腺指数至接近正常水平,且呈剂量依赖性。
2.修复肠道组织与调节炎症因子:H&E和AB-PAS染色显示,BGLSP-B2处理组小鼠结肠黏膜相对完整,细胞排列紧密,杯状细胞数量增加,炎症细胞浸润减少;显著降低结肠组织中促炎因子(IL-1β、IL-6、IFN-γ、TNF-α)水平,升高抗炎因子IL-10(Treg来源)水平。
3.增强肠道屏障功能:免疫荧光和Western blotting结果表明,BGLSP-B2显著上调DSS处理小鼠肠道中ZO-1、Occludin和MUC2的表达,修复肠道屏障损伤。
(三)BGLSP-B2对DSS诱导慢性IBD小鼠的改善作用
1.缓解慢性炎症症状:在DSS诱导的慢性结肠炎模型中,BGLSP-B2显著减轻小鼠肠道水肿、稀便和便血,减少体重丢失,降低DAI评分,恢复结肠长度,纠正脾脏指数和胸腺指数的异常变化(P<0.05)。
2.保护肠道屏障与调节免疫:TEM观察显示,BGLSP-B2处理组小鼠肠上皮细胞膜完整,微绒毛长度和厚度均一,肠道屏障结构无明显异常;H&E和AB-PAS染色显示其减轻炎症浸润、增加杯状细胞数量;同时上调ZO-1、Occludin、MUC2表达,调节促炎和抗炎因子水平,恢复肠道免疫稳态(P<0.001)。
(四)BGLSP-B2对肠道菌群的调控作用
1.恢复菌群多样性与结构:α多样性分析显示,DSS模型组小鼠肠道菌群的Chao1、Shannon、Simpson指数显著低于对照组,BGLSP-B2处理后可逆转这一趋势;β多样性分析表明,BGLSP-B2组菌群组成与对照组高度相似,与模型组明显分离,提示其可恢复IBD小鼠肠道菌群组成至接近正常水平。
2.调节特定菌群丰度:在科水平上,BGLSP-B2使IBD小鼠肠道中Muribaculaceae、Lachnospiraceae、Akkermansiaceae、Bacteroidaceae、Enterobacteriaceae、Lactobacillaceae的丰度更接近对照组;在属水平上,显著降低大肠杆菌-志贺氏菌(Escherichia-Shigella)和阿克曼氏菌(Akkermansia)丰度,升高拟杆菌(Bacteroides)、毛螺菌科NK4A136组(Lachnospiraceae_NK4)和乳杆菌(Lactobacillus)丰度。
3.菌群与生理指标的关联:相关性分析显示,埃里希体属(Erysipelatoclestridium)、大肠杆菌-志贺氏菌、布劳特氏菌(Blautia)、阿克曼氏菌与体重、结肠长度、IL-10、Treg细胞呈负相关,与IL-17、IL-6、脾脏指数呈正相关;而乳杆菌、利吉尔乳杆菌(Ligilactobacillus)、毛螺菌科NK4A136组与上述指标呈相反相关性(P<0.05)。
(五)BGLSP-B2对Th17/Treg平衡的调控机制
1.转录组揭示关键通路:转录组分析显示,BGLSP-B2显著调控DSS诱导结肠炎小鼠中与Th17免疫应答相关的基因表达,GO和KEGG富集分析表明差异表达基因参与免疫应答、细胞因子信号通路及肠道免疫系统调控,尤其富集于Th17通路;BGLSP-B2下调IL-17ra_1、IL-23r、IL-22ra2等炎症相关基因及Th17细胞分化相关基因的表达。
2.恢复Th17/Treg平衡:Western blotting和RT-qPCR结果显示,DSS模型组小鼠结肠组织中IL-17、RORγt(Th17细胞关键转录因子)表达显著升高,FOXP3(Treg细胞关键转录因子)表达显著降低,BGLSP-B2处理可显著逆转这些变化;流式细胞术表明,BGLSP-B2减少DSS诱导的CD4⁺IL-17A⁺Th17细胞比例,增加CD25⁺Foxp3⁺Treg细胞比例,恢复Th17/Treg平衡。
研究总结
本研究通过系统实验,从活性筛选、理化分析、动物模型验证到机制探究,全面揭示了破壁灵芝孢子多糖中活性组分BGLSP-B2对DSS诱导小鼠结肠炎的缓解作用及分子机制。研究首先从破壁灵芝孢子中纯化得到BGLSP-B2,明确其分子量(1.81×10⁴ Da)、单糖组成(葡萄糖为主,含甘露糖)及形态特征;随后在急性和慢性DSS诱导的小鼠IBD模型中证实,BGLSP-B2可通过改善临床症状(减轻体重丢失、稀便、便血,降低DAI评分)、修复肠道组织损伤(减少炎症浸润、增加杯状细胞数量)、增强肠道屏障功能(上调ZO-1、Occludin、MUC2表达)发挥保护作用。从作用机制来看,BGLSP-B2主要通过两大核心途径缓解IBD:一是调控肠道菌群稳态,恢复菌群多样性,调节特定菌群(如降低致病菌大肠杆菌-志贺氏菌丰度,升高有益菌乳杆菌、毛螺菌科NK4A136组丰度),改善菌群失衡引发的炎症;二是调节免疫应答,尤其是恢复Th17/Treg细胞平衡,通过下调IL-17、RORγt表达,上调FOXP3表达,减少Th17细胞比例,增加Treg细胞比例,同时调节炎症因子水平(降低促炎因子、升高抗炎因子),抑制过度免疫反应。此外,转录组分析进一步证实BGLSP-B2通过调控Th17通路相关基因表达参与IBD缓解过程。综上,BGLSP-B2通过“肠道屏障修复-免疫平衡调节-肠道菌群重塑”的多途径协同作用,为IBD治疗提供了潜在的天然活性物质及理论依据。
创新点
1.明确活性组分与结构特征:首次从破壁灵芝孢子多糖中筛选并纯化得到具有抗IBD活性的关键组分BGLSP-B2,系统阐明其理化性质(如特定分子量、葡萄糖-甘露糖组成、均一形态),为后续研究其构效关系及开发应用奠定基础,解决了此前灵芝孢子多糖抗IBD活性组分不明确的问题。
2.多维度机制探究的系统性:不同于以往单一机制研究,本研究从肠道屏障功能、免疫调节(尤其是Th17/Treg平衡)、肠道菌群三个核心维度,结合转录组、16S rRNA测序、流式细胞术等多组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全面解析BGLSP-B2的作用机制,揭示其“多靶点、多途径”协同缓解IBD的特性,为理解天然多糖抗IBD的复杂机制提供了更完整的视角。
3.对比优势与治疗潜力:将BGLSP-B2与现有IBD治疗手段(如益生菌、生物制剂)进行对比,发现其具有独特优势——相较于益生菌依赖活菌定植、易受个体差异影响,BGLSP-B2可直接与肠上皮细胞作用,增强黏液层和紧密连接完整性;相较于抗TNF-α等生物制剂可能引发全身免疫抑制,BGLSP-B2主要在肠道局部发挥作用,不损害全身免疫功能,凸显其作为IBD辅助或替代治疗的潜在价值。
启示
1.天然产物开发的方向:本研究证实破壁灵芝孢子多糖中BGLSP-B2具有高效、低毒的抗IBD活性,提示天然多糖(尤其是药用真菌来源多糖)是IBD治疗药物研发的重要资源库。未来可进一步挖掘天然多糖的活性组分,结合结构修饰技术(如调控分子量、优化单糖组成),提升其生物活性和靶向性,推动天然产物在炎症性疾病治疗中的转化应用。
2.IBD治疗策略的拓展:研究揭示的“肠道屏障-免疫-菌群”协同调控机制,提示IBD治疗需突破单一靶点局限,转向多维度综合干预。临床可借鉴这一思路,开发联合治疗方案(如多糖类物质与益生菌、低剂量抗炎药联用),通过修复肠道屏障、调节免疫平衡、重塑菌群稳态,实现IBD的长期缓解,降低复发率、。
3.基础研究与临床转化的衔接:本研究基于小鼠模型明确了BGLSP-B2的作用及机制,但仍需后续开展临床前大动物实验及人体临床试验,验证其在人体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同时,可结合肠道菌群检测、免疫指标分析等精准医学技术,探索BGLSP-B2对不同亚型IBD患者的疗效差异,为实现个体化治疗提供依据、。
4.中医药现代化的借鉴:灵芝作为传统中药,其孢子多糖的抗IBD活性研究为中医药现代化提供了范例——通过现代分离纯化技术、分子生物学及多组学方法,阐释中医药活性成分的作用机制,有助于打破中医药“多成分、多靶点”的研究壁垒,推动中医药理论与现代医学的融合,为传统中药的国际化和产业化提供科学支撑。
上一篇:用智能计算寻找健康密钥——香菇中具有降血压、降血糖的宝藏肽
下一篇:邓旺秋团队破译巨大灵芝耐高温与降解木质素分子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