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读懂中国羊肚菌菌种问题——育种情况、 品种现状、典型品种分析
一文读懂中国羊肚菌菌种问题——育种情况、 品种现状、典型品种分析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实现羊肚菌(Morchella spp.)大田商业化栽培的国家,自2012年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宣布羊肚菌实现商业化栽培以来,因其生产栽培具有劳动强度相对较小、周期短和效益好等优势,栽培区域从四川、云南等地迅速扩展到全国20多个省份。目前我国已建立起丰富的羊肚菌种质资源库,完成了多种羊肚菌全基因组测序及分析,补充完善了羊肚菌生活史。同时在种质资源发掘的基础上,通过组织分离、多孢杂交、单孢分离等方法,研制了羊肚菌新品种选育有效途径。并根据市场需求,以优质丰产为育种目标,获得了系列羊肚菌新品种,并在生产中大面积推广应用。
第一节 育种发展史
一、育种技术
目前羊肚菌育种主要利用多孢杂交和系统选育的方法,但多孢杂交没有进行单孢分离和单核体亲本鉴定等操作,不清楚杂交子的亲本,会为进一步开展杂交子鉴定和遗传分析带来一定的困难。由于子囊孢子萌发率低,不同交配型子囊孢子的杂交亲和性低,将对利用羊肚菌子囊孢子开展杂交育种工作产生巨大障碍,有待进一步验证和发掘新的遗传标记,建立新的育种方法。通过原生质体融合、紫外诱变方法筛选羊肚菌新菌株,目前已开展相关工作,但距离生产应用尚有较大的距离。
二、育种目标
羊肚菌目前主要需求具有丰产、优质、耐高低温和抗病虫害能力强、生育期短等特性的新品种。我国现阶段羊肚菌生产使用的种类主要还是六妹羊肚菌,其次为七妹羊肚菌,梯棱羊肚菌占比最少。由于七妹羊肚菌较六妹羊肚菌具有耐高温和抗病的特点,在生产中表现出一定优势,市场需求逐步加大,需求和市场要求就是羊肚菌育种工作选育新品种的目标。
第二节 品种现状
我国从事羊肚菌新品种选育的单位主要有四川省食用菌研究所(原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四川省自然资源科学研究院、贵州省土壤肥料研究所、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昆明食用菌研究所、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南阳市科学院、四川金地田岭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四川川野食品有限公司、成都及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云南菌视界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贵州乐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安徽乐永园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等。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024年5月,在全国范围内共有19个羊肚菌新品种通过了省级审(认)定(表24-1),其中四川省的羊肚菌品种选育走在了前列,目前已有13个羊肚菌新品种通过了审(认)定,包括川羊肚菌1号至10号和羊肚蘑M301、M4、M5;云南省有3个品种(滇羊2号、滇妹7号和中菌羊肚菌1号);贵州省有1个品种(黔羊肚菌1号);安徽省有1个品种(皖羊肚菌1号);河南省有1个品种(南农1号)。另外,在以上19个羊肚菌品种中有10个获得了植物新品种权保护授权,其中四川有9个,分别是川羊肚菌1号、川羊肚菌3号至10号,占比90%;河南有1个为南农1号,占比10%。
第三节 典型品种分析
我国目前实现了商业化栽培的羊肚菌种类包括梯棱羊肚菌(M. importuna)、六妹羊肚菌(M. sextelata)和七妹羊肚菌(M. exima)。
一、梯棱羊肚菌
最早实现大田人工栽培的羊肚菌种类,代表品种川羊肚菌1号,是国内外首个通过省级审定的羊肚菌新品种,于2013年通过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的审定(审定编号:川审菌2013 007),2017年获农业部植物新品种权授权(品种权号:CNA20170039.2),它的育成标志着羊肚菌人工栽培技术走向产业化应用。梯棱羊肚菌优点为商品性优良,菌盖质地韧性较强,耐贮运,颜色较深,适宜鲜品销售和速冻加工。缺点市场销售价格略低于六妹羊肚菌。
二、六妹羊肚菌
羊肚菌人工栽培的主要类群,市场占有率80%以上,代表品种川羊肚菌6号,是国内外首个通过省级审定的六妹羊肚菌新品种,于2016年通过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的审定(审定编号:川审菌2016 012),2017年获农业部植物新品种权授权(品种权号:CNA20170043.6),2023年获四川省农业主导品种。六妹羊肚菌的优点为出菇早、整齐、采收期较集中,商品性状优良,市场销售价格高。缺点为菌盖易碎,不耐贮运。
三、七妹羊肚菌
羊肚菌人工栽培的新兴类群,代表品种川羊肚菌7号(七妹1号),于2020年通过四川省非主要农作物品种认定委员会的认定(认定编号:川认菌2020001),2023年获农业农村部植物新品种权授权(品种权号:CNA20201002026)。七妹羊肚菌的优点是单个子实体个头大、菌盖厚、抗病虫害和耐高温能力较强。但与六妹和梯棱羊肚菌相比产量较低,市场销售价格较低。
第四节 育种趋势
选育羊肚菌新品种是为了羊肚菌产业发展提供优良品种保障,满足羊肚菌栽培生产对新品种的迫切需要。传统的食用菌新品种选育方法包括系统选育、野生驯化育种、单孢或多孢杂交育种、原生质体融合等,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一些新的生物技术方法如RFLP、SNP、AFLP等也开始应用在食用菌的遗传分析与辅助育种研究上。高通量筛选技术已逐步应用,分子标记辅助育种、转基因育种、基因编辑等技术逐步发展,将生物工程育种技术与常规育种结合,是未来羊肚菌育种技术的发展趋势之一。
在育种目标上,突破单一的产量指标,根据栽培模式和消费需求,对开展专用品种的选育将成为育种者关注的重点内容,更加注重品质、抗逆性和功效。当前羊肚菌品种均为低温出菇品种,筛选耐高温/低温的育种材料,迫切需要加强抗逆品种的选育。与担子菌不同,当前利用羊肚菌子囊孢子开展杂交育种还存在一定的障碍,有待于在深入研究羊肚菌遗传学特征的基础上,建立完善育种技术体系,加强对新材料新方法的应用,从而加快育种进程。
作者:
唐 杰,刘理旭,陈 影,彭卫红,王 勇
(四川省食用菌研究所 四川 成都 610066)
参考文献
储甲松,朱加保,徐道青,等.羊肚菌新品种“皖羊肚菌 1 号”选育[J].中国食用菌,2023,42(5):33-41.
金琳山,陈波,王晓敏,等.羊肚菌新品种‘黔羊肚菌 1 号’[J].园艺学报,2023,50(S1):91-92.
李梦杰,罗祥英,曹瑶,等. 皱环球盖菇‘JSJ-HSR-101’、羊肚菌‘滇羊 2 号’和‘滇妹 7 号’的选育报告[J].菌物学报,2024,43(1):230196.
刘春丽,刘绍雄,李建英,等.羊肚菌新品种“中菌羊肚菌 1 号”选育[J].中国食用菌,2020,39(10):22-26,36.
马琳静,周晓静,王虹,等. 羊肚菌“南农1号”的生物学特性及栽培技术要点[J].食用菌,2018,40(6):26-27.
唐杰,王勇,许瀛引,等. 羊肚菌产业发展关键问题研究进展[J]. 菌物研究,2021,19(04):217-231.
节选自《中国食用菌种业发展报告》
上一篇:暂无
下一篇:论谈 | 以新时代人文经济学赋能食用菌产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