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解决方案
2020年1月2日,国家卫健委、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关于对党参等9种物质开展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的物质管理试点工作的通知》。
食品微生物检验是国家技术发展的产物,直接关系着人们的身体健康,尤其在生活水平提高的今天,人们对食品的安全越来越重视,对食品微生物检验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相关技术人员就需对食品微生物检验工作加以重视,保证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检验质量,为食品微生物检验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2020年度,市场监管总局积极组织食品安全监督抽检相关工作,抽取食用农产品、食盐、食糖、乳制品、饮料、酒类、糕点、炒货食品及坚果制品、薯类和膨化食品、蜂产品、蔬菜制品、水果制品、肉制品、婴幼儿配方食品、保健食品等样品,发现的主要问题包括微生物污染、农兽药残留超标、食品添加剂超范围超限量使用、质量指标不达标、质量指标与标签标示值不符等。
金黄色葡萄球菌在自然界中无处不在,空气、水、灰尘及人和动物的排泄物中都可找到。因此,食品受到污染的机会很多。美国疾病控制中心报告,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感染占第二位,仅次于大肠杆菌。
标准与政策法规
2025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主要增修订内容解读
根据《食品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规定,我委组织起草了《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散装即食食品中致病菌限量》第1号修改单等28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和修改单(征求意见稿),现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本标准规定了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菌(毒)种保藏机构设置的基本原则、设施设备要求、管理要求。本标准适用于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菌(毒)种保藏机构的建设与管理。
60项立项计划(征求意见稿):微生物限量标准 1项、微生物检验方法与规程标准 9项、毒理学评价程序与方法 1项、通用标准 1项、食品添加剂标准 14项、、食品营养强化剂3项、食品产品标准 4项、食品相关产品 1项、理化检验方法与规程标准25项
微生物科学馆
德国多地污水再次检出脊髓灰质炎病毒,俗称小儿麻痹症病毒,传播风险加剧。脊髓灰质炎病毒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也可通过飞沫传播,但时间较短。人是脊髓灰质炎病毒唯一的自然宿主,隐性感染者和轻症瘫痪型病人是主要传染源。
可乐开封后,常温放置 24 小时后,每毫升可乐的金黄色葡萄球菌从 600 个飙升至 250 万个,堪比马桶水污染量。金黄色葡萄球菌在实验室培养基上形成的菌落呈黄色,因此得名。能够产生一种叫做葡萄球菌素的毒素,这是其致病的主要原因之一。
牙周炎相关牙龈卟啉单胞菌会促进巨噬细胞坏死性凋亡,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
C型轮状病毒感染是一种常见的肠道传染病,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通过加强个人卫生、饮食卫生、接种疫苗等措施,可以有效预防病毒感染的发生。
检测技术
本文构建了基于噬菌体受体结合蛋白RBP41修饰的磁珠与量子点微球的荧光纳米生物传感器,实现食品中沙门氏菌的快速超灵敏检测。
研究人员首次将适配体与分子印迹聚合物作为杂交生物受体构建电化学传感器,通过双重识别机制实现对水中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高灵敏度(检测限分别为 2 CFU/mL 和 4 CFU/mL)、高选择性多重检测,且在实际水样中表现稳定,可作为即时诊断工具用于水质检测和细菌相关疾病诊断。
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等机构开发出针对寄生疫霉(Phytophthora nicotianae)的特异性液滴数字 PCR(ddPCR)检测方法,检测限低至 3.9 拷贝,量化限 11.6 拷贝,较传统 qPCR 灵敏度提升 2.63 倍。
本研究开发了一款集成重组酶辅助扩增技术的指驱式微流控芯片,能够实现快速、灵敏、简便的多重细菌检测。该芯片可在45分钟内分别检测出低至15 CFU/mL、48 CFU/mL和38 CFU/mL的三种病原体,具备操作简单、灵敏度高、耗时短等优势,有望用于食源性病原体的现场筛查以保障食品安全。
益生菌
运动可能通过调节肠道菌群代谢物,增强CD8+T细胞的抗肿瘤能力,从而大幅提升免疫治疗效果。
一种短双歧杆菌通过促进肠道菌群产生代谢物吲哚-3-丙酸(IPA),激活免疫调节通路,显著缓解小鼠牛奶过敏症状,为食物过敏治疗提供新方向。
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常面临认知困扰,比如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等,但其背后原因一直不明确。最新研究发现,肠道里的菌群可能是“关键推手”——特定菌群的变化会影响大脑中神经连接的灵活性,进而导致认知问题。更重要的是,补充健康人的肠道菌群或许能改善这些问题,为治疗提供新方向。
幽门螺杆菌是一种定植在人体胃部的病原微生物,感染后不及时治疗极易诱发胃癌。近年来幽门螺杆菌的耐药率逐年攀升,导致抗生素疗效剧降。近日全球消化科专家提出,在全球耐药性急剧上升的当下,亟需新的治疗措施以有效防控感染。
致病菌
近期,广东地区基孔肯亚热疫情引发了广泛的关注。
自来水管道系统上难以彻底杀灭的致病菌形成的生物膜,对人类健康带来了隐秘但持久的威胁。
本文基于纳米材料修饰的适体传感器检测病原菌综述了纳米材料修饰的适体传感器(aptasensors)在病原菌检测中的最新研究进展。
研究构建统一的大肠杆菌分类体系,明确关键致病型鉴别特征,梳理1982 - 2024年产志贺毒素大肠杆菌(STEC)全球暴发状况,指出当前食品安全标准漏洞并给出改进建议,助力提升对致病性大肠杆菌的防控水平。
种业联盟
11月28日,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王峻处长、刘树勋研究员、哈尔滨商业大学食品学院张娜院长一行到广东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调研。
2024年12月16-18日在广州白云国际会议中心召开“第九届中国食品安全高峰论坛暨“十三五”、“十四五”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专项科技成果交流研讨会”。请参会人员扫描下方二维码了解大会详情、进行注册报名、线上缴费等。
9月2日至3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广东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名誉所长吴清平带领调研组到会泽县调研微生物促进产业发展工作并召开座谈会。
为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推动黄浦区基于大数据的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8月29日,广州开发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黄埔区区长冼银崧一行到广东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调研并拜访名誉所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吴清平。
农业微生物
一项最新研究成功研制出中国首款完全本土化的猫三联灭活疫苗“喵旺达”,首次采用近年中国流行毒株作为抗原,两剂即可快速诱导高滴度中和抗体,显著优于市售疫苗。。
LysPd138\@ZIF-8纳米酶通过结合噬菌体溶菌酶与MOFs材料,展现出强大的抗肠球菌效果并促进骨再生,为治疗根尖周围炎提供了新型的双重功能治疗方案。
研究构建了乙肝核心蛋白为载体的嵌合病毒样颗粒疫苗,有效展示猪δ冠状病毒(PDCoV)受体结合结构域,在仔猪中诱导显著的体液和细胞免疫反应,并实现针对PDCoV的保护性效果。
一项最新研究揭示了俄罗斯商用动物李斯特菌病活疫苗AUF中两种减毒菌株的遗传背景差异,首次通过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技术确认其分别属于ST1538/CC7与ST124/CC124两个不同谱系。
食药用菌
该综述系统梳理了蘑菇β-葡聚糖在IBD干预中的研究进展、作用机制及当前研究中的空白问题,为该领域的未来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
本研究介绍了银耳多糖银耳多糖通过菌群-肠-脑轴来改善高脂饮食引起的焦虑样行为。
本文主要介绍了灵芝孢子油有助于肺结节的管理和舒缓。
本研究主要介绍了通过多种技术联用从香菇连续酶解提取物中分离鉴定出四种咸味增强肽,这为开发香菇减盐调味料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