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解决方案
2020年1月2日,国家卫健委、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关于对党参等9种物质开展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的物质管理试点工作的通知》。
食品微生物检验是国家技术发展的产物,直接关系着人们的身体健康,尤其在生活水平提高的今天,人们对食品的安全越来越重视,对食品微生物检验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相关技术人员就需对食品微生物检验工作加以重视,保证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检验质量,为食品微生物检验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2020年度,市场监管总局积极组织食品安全监督抽检相关工作,抽取食用农产品、食盐、食糖、乳制品、饮料、酒类、糕点、炒货食品及坚果制品、薯类和膨化食品、蜂产品、蔬菜制品、水果制品、肉制品、婴幼儿配方食品、保健食品等样品,发现的主要问题包括微生物污染、农兽药残留超标、食品添加剂超范围超限量使用、质量指标不达标、质量指标与标签标示值不符等。
金黄色葡萄球菌在自然界中无处不在,空气、水、灰尘及人和动物的排泄物中都可找到。因此,食品受到污染的机会很多。美国疾病控制中心报告,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感染占第二位,仅次于大肠杆菌。
标准与政策法规
GB 15193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及检验方法,目前有效的标准共29个。
国家标准GB 14923-2022《实验动物 遗传质量控制》,替代GB 14923-2010,明确实验动物遗传分类、命名、繁殖方法及遗传监测要求,还优化术语定义、补充基因修饰动物命名规则、新增微卫星与SNP检测法,为实验动物遗传质量控制提供规范以保障科研用实验动物标准化与实验结果可靠性。
乳清粉/蛋白粉的“安全说明书”来啦!GB 11674-2010从原料到成品层层把关,企业按标生产不踩坑,消费者看色闻味辨好坏,别让不合格乳清“混进”餐桌~
在食品行业中,过氧化值是衡量食品中油脂氧化程度的关键指标。它不仅关系到食品的品质,更与消费者的健康息息相关。那么,如何准确规范地测定食品中的过氧化值呢?新发布的GB 5009.227-2023《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过氧化值的测定》给出了权威解答!
微生物科学馆
创伤弧菌是一种具有强致病性的海洋细菌,通过皮肤破损处接触或经口摄入污染的海鲜均可感染人体。因此,公众应提高警惕,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以降低感染风险。
德国多地污水再次检出脊髓灰质炎病毒,俗称小儿麻痹症病毒,传播风险加剧。脊髓灰质炎病毒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也可通过飞沫传播,但时间较短。人是脊髓灰质炎病毒唯一的自然宿主,隐性感染者和轻症瘫痪型病人是主要传染源。
可乐开封后,常温放置 24 小时后,每毫升可乐的金黄色葡萄球菌从 600 个飙升至 250 万个,堪比马桶水污染量。金黄色葡萄球菌在实验室培养基上形成的菌落呈黄色,因此得名。能够产生一种叫做葡萄球菌素的毒素,这是其致病的主要原因之一。
牙周炎相关牙龈卟啉单胞菌会促进巨噬细胞坏死性凋亡,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
检测技术
本文构建了一种以Arg/ATT-AuNCs为主客体结构发光体,结合酶介导的DNAwalker和HCR双信号放大策略的无共反应物电化学发光生物传感器,实现对金黄色葡萄球菌(S. aureus)的超灵敏检测。
本文开发了一种基于DNA水凝胶和复合功能纳米材料的三合一CRISPR平台,利用具有荧光、比色和拉曼信号的GCSNAs探针,实现对诺如病毒的超灵敏检测。
本文通过微波辅助合成酪蛋白定向金纳米簇(casein-AuNCs),结合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构建比率荧光传感器,实现食品中酸性、中性、碱性蛋白酶活性的超灵敏检测。
本研究开发智能模块化荧光光电微生物(IMFP)系统(基于荧光探针的生物光电传感器组装策略),以解决食品安全领域食源性病原体检测效率低、操作复杂的问题。该系统整合光电检测、温度控制等功能,搭配大肠菌群和伤寒沙门氏菌特异性培养基,检测限 1 CFU/mL、检测时间≤2 小时、一步操作、可同时测 256 个样本、选择性 99%。该系统可用于食品安全等领域,为防控食源性疾病提供高效工具。
益生菌
别再花大钱买抗火“神药”了,燕麦+苹果每天10块钱,就能让肚子里的“好菌”替你灭炎!
本研究表明,用嗜酸乳杆菌(La)或短乳杆菌(Lb)发酵土人参叶子得到的发酵液(TTFB),是对抗幽门螺杆菌相关胃肠道感染的 “潜力选手”。未来,这种益生菌发酵的天然植物提取物,有望成为替代或辅助抗生素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新选择,为解决抗生素耐药、副作用大等问题提供新思路,也为胃肠道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带来更多可能
益生菌大肠杆菌Nissle 1917中构建基于AND逻辑门的精简双信号响应系统,实现对铜绿假单胞菌和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双重细菌肠道感染的特异性感知与精准治疗,在小鼠模型中展现显著预防和治疗效果并重建肠道菌群稳态。
人类肠道微生物的“菌株差异”(同一物种内的遗传变异)如何影响健康?以往研究多关注“有哪些菌”,却忽略了“菌的遗传多样性”。这项研究分析了全球42个国家的32152份肠道菌群样本,覆盖从婴儿到107岁老人,探究菌株遗传多样性与地理、健康的关系。
致病菌
在治疗性递送策略中,细菌与病毒通常被独立考量。
近年来,肠道菌群作为人体最大的共生微生物群落,被广泛认为是调控宿主免疫稳态和多种疾病的重要因素。
该研究首次提出“鼻-脑轴”概念,揭示鼻腔微生物可通过局部性激素代谢影响大脑功能。
种业联盟
11月28日,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王峻处长、刘树勋研究员、哈尔滨商业大学食品学院张娜院长一行到广东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调研。
2024年12月16-18日在广州白云国际会议中心召开“第九届中国食品安全高峰论坛暨“十三五”、“十四五”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专项科技成果交流研讨会”。请参会人员扫描下方二维码了解大会详情、进行注册报名、线上缴费等。
9月2日至3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广东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名誉所长吴清平带领调研组到会泽县调研微生物促进产业发展工作并召开座谈会。
为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推动黄浦区基于大数据的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8月29日,广州开发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黄埔区区长冼银崧一行到广东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调研并拜访名誉所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吴清平。
农业微生物
河北农大团队在《Poultry Science》发表的开创性研究首次证实:将鸡源IL-17基因与IBDV VP2 DNA疫苗联用,可剂量依赖性地激活Th1型细胞免疫、显著提高中和抗体水平,并将攻毒后死亡率降低30%以上,为低成本、无冷链的“细胞因子增效”禽用疫苗提供可直接复制的技术模板。
一支马来西亚团队首次用响应面法(RSM)为出血性败血症减毒活疫苗——gdhA 缺失型 Pasteurella multocida B:2——量身定制“低成本高生物量”培养基,每升成本从 11 美元降至 2 美元,生物量却提升 35%,为兽用疫苗商业化打开“降本增效”新通道。
污水和粪便中分离鉴定出两株无风险基因的烈性奇异变形杆菌噬菌体 P14 与 Pp2,构建的噬菌体鸡尾酒在 4℃下高感染复数(MOI=10,000)时 1 小时、6 小时可分别完全清除生鸡胸肉表面的 P. mirabilis 菌株 PM14 与 PMp2,为食品中该菌的绿色生物防控提供方案。
研究开发 LNP-mRNA 鱼类疫苗,体外高效递送 mRNA 至鱼类细胞且低毒;成年斑马鱼肌内注射 LNP-egfp mRNA 可局部表达达 7 天;抗 VHSV 糖蛋白的 LNP-mRNA 疫苗,诱导虹鳟产生中和抗体,对致死性病毒攻击提供近完全保护,为水产 mRNA 疫苗奠基。
食药用菌
以百合为主要原料,辅以酸枣仁、茯苓、甘草,制成百合膏粉末;然后以发芽糙米、黑豆、莲子、猴头菇和铁皮石斛为原料,通过发酵技术能够制备有改善入睡困难、失眠多梦、半夜惊醒、晨起疲劳、醒后头昏等睡眠问题的作用的产品。
研究发现,Odontotermes obesus 这种白蚁,通过一系列精妙的行为,将含有抑菌微生物的“土壤药丸”精准地用在流氓真菌Pseudoxylaria身上,从而保护自己的鸡枞菌农场。
枯草芽孢杆菌在农业上常被宣传为生防菌、促生菌,能抑制有害真菌,帮助植物生长,缺失导致六妹羊肚菌红柄病的元凶之一。
本研究揭示了灵芝纤维素利用的作用机制,这些结果为生物质转化和生物圈碳循环奠定了基础。